陸戰思維———多維一體思維
協同作戰思維———聯合作戰思維
機械化戰爭思維———信息化戰爭思維
9月1日,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鄭重宣告:2005年前我軍再裁減員額20萬。一時引起媒體的廣泛關注。可以看出,中國正大力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中國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研究員彭光謙少將就此接受了本刊專訪。
一次深刻的中國特色軍事變革
記者:我國為什么再度裁軍,能否分析一下其背景?
彭光謙:當前世界新軍事變革已進入到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戰爭形態變了,戰爭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對軍隊建設提出了嶄新的要求。這是大的戰略背景。
以我軍現狀來看,建國以來多次變革總的方向是向著“精干、合成、高效”的方向發展,改革卓有成效,軍隊質量在不斷提高。但是,還有一些地方不適應當代戰爭的需求,不適應當代戰爭形態的變化,也不適應我國國家利益的要求,在結構上還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從政治上來看,這次裁軍也反映了我國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以及謀求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思想,也是對地區穩定、世界和平的貢獻。
記者:這次裁軍有些什么特點?
彭光謙:總的來說就是十六個字:“減少數量、提高質量、優化結構、提高效能。”是向更加精干、更加有效、合成度更高的方向發展。這是一個重大的轉型,也是我軍歷史上一次深刻的變革。它不僅僅體現在20萬的數量,更包含著結構性的調整,軍兵種比例、干部與戰士的比例、作戰部隊與非作戰部隊的比例在改革后將趨于更加合理。
這次精減之后,雖然軍隊數量減少了,但是結構更合理,不僅不會削弱我軍戰斗力,反而會使戰斗力更強,應付未來各種挑戰的能力更強。形象點說,就是減少“脂肪”,強壯“肌肉”。這符合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大方向,也符合我國現實的需求。
從實施方面來看,這次裁軍抓住了當前的戰略機遇期,抓住了周邊環境相對穩定、世界局勢相對穩定這樣一個機遇期。這次變革在國家改革總體規劃下,與國家各項改革同步發展。全國、全軍上下對這次裁軍認識一致、顧全大局,全國一盤棋、全軍一盤棋。
世界新軍事變革風起云涌
記者:這次裁軍的大背景是世界新軍事變革,您能否談談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總體趨勢。
彭光謙:總體來看,世界新軍事變革與世界社會形態的變革是一致的。從全世界來看,人類的發展正處于大的轉折時期,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發展,這種發展必然相應的對軍事領域帶來巨大變化。這次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動因是:爭奪新的世紀,保持有利的戰略主動地位。其核心還是信息化。
世界新軍事變革將對世界軍事發展帶來重大沖擊。軍事理論將有一個重大的發展,軍事技術將有一個跨時代的發展,軍隊結構將會有一個發展變化。在這個大變革中,理論創新是先導,軍事技術的發展是物質基礎,體制變革、軍隊體制的變革是組織保證。這三個方面是結合在一起的,光發展武器裝備不能完成軍事變革,必須是“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要全力推進三個創新
記者:軍委主席江澤民強調:全軍同志要充分認清國際戰略形勢的發展趨勢,迎接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面對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嚴謹挑戰,您認為中國軍隊應如何應對?
彭光謙: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一定要牢牢抓住戰略機遇。這次變革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變革,對各個國家都是機遇,錯過這一二十年,就很可能錯過整整一個時代,那將是重大的戰略損失。比如說,鴉片戰爭時期,大刀長矛對洋槍洋炮,這是農業時代的武器裝備對付工業時代機械化軍隊,就是一個“時代差”,如果在這個變革中我們不急起直追,那是相當危險的,一定要有爭奪機遇的意識。機遇你不抓,它就不存在,抓住了才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就是危機。
我認為中國軍隊要全力推進三個創新:首先是要推進軍事思維創新,確立與信息化戰爭相適應的現代軍事思維。要從陸戰思維向多維一體思維轉變,從協同作戰思維向聯合作戰思維轉變,從機械化戰爭思維向信息化戰爭思維轉變。
至今,我軍總體上仍然處于機械化半機械化階段,機械化建設任務尚未完成,信息化建設剛剛起步,因此,中國軍事技術創新必須走跨越式的發展道路。要推進軍事技術創新,確立跨越式發展的思路,努力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雙重歷史任務,應鍛造中國軍隊信息化作戰的“撒手锏”。
目前,中國軍隊的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推進軍事體制創新,深化中國軍隊結構改革,建設一支信息化軍隊,還有較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