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具體情報真實性的追究正演變成對政府誠信的質疑。
“勝利者是不受責怪的”,可有時也有例外。布什和布萊爾雖然打勝了伊拉克戰爭,卻被“情報門”事件折騰得夠嗆,而且問題正從最初的伊拉克是否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門”演變為涉及“雙布”是否故意誤導或欺騙公眾的“誠信門”。在一系列虛假情報中,當數“鈾情報”和“45分鐘情報”最為搶眼。
去年9月24日,英國政府公布長達50頁的《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報告》,指控“巴格達當局有使用生化武器的軍事計劃”,并且“一直企圖從非洲獲取相當數量的鈾”。該報告還斷言:“情報顯示,伊拉克武裝部隊可在45分鐘之內部署生化武器。”布什在今年1月28日發表的《國情咨文》中鄭重提示:“英國政府獲悉,薩達姆最近謀求從非洲購買相當數量的鈾。”在此之前,美國國務院在去年12月19日出版的一份文件中點明,尼日爾就是伊拉克企圖購鈾的那個非洲國家。
眾所周知,上述指控后來構成了美英斷定伊拉克研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且實施軍事打擊的主要依據之一。
假情報是這樣炮制出來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成為美英興兵把薩達姆趕下臺的情報事后被貼上了“捏造”的標簽。“故事”還得從兩年多前說起。據今年7月13日的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7月16日的美國《新聞周刊》網站和同日的意大利《共和國報》報道,2001年元旦之夜,尼日爾駐意大利大使館被盜。意警方勘探現場時發現一塊手表和兩瓶香水不見了,使館的一些文件被翻得七零八落。隨后,事情越來越蹊蹺。當年11月,意大利軍事安全情報局用數千美元從“一名低收入的尼日爾外交官”手里買到一些“來源于尼日爾共和國總統府和外交部的信函復印件”,其內容極度敏感———伊拉克尋求從尼日爾購買約500噸可用來開發核武器的鈾。意大利人于年底將有關內容轉告英國秘密情報局(SIS,舊稱“軍情六處”,對外又稱“外交部常務次官辦公室”)。英國人隨后又轉告美國副總統辦公室。而美國駐意大利使館直到2002年10月才從“一名意大利記者”手中搞到“鈾情報”的原件,并轉交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和國務院。經審查這些原件被認為“非常可疑”。與此同時,國務院把復制的原件轉交國際原子能機構。該機構官員稱:我們在兩個小時之內便判斷出這些文件全是偽造的。其中一份2000年10月10日簽署的“尼伊政府議定書”居然是早在1989年就卸任尼外長職務的哈比卜以現任外長名義簽的字!
“故事”到此遠未結束。意大利司法部今年7月中旬重新調查該案件。據意警方推測,“小偷”潛入大使館顯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不在劫財掠物,真正動機很可能是為杜撰“鈾情報”原件而盜竊尼日爾官方信箋和印章!8月2日,尼日爾總統坦賈發表電視講話稱,向伊拉克出售鈾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要求掌握內情的國際原子能機構還尼日爾一個清白。
那么究竟是誰率先把“情報制假案”的內幕捅給了新聞界?從目前公開的材料看,正是美英情報機構內部的高級官員。英國《獨立報》今年4月27日以“揭秘:謊言如何鋪就戰爭之路”為標題率先抖出“猛料”:“英國一位高層消息人士昨晚說,英美情報機構感到憤怒的是他們提供給政治領導人的情報在為伊拉克戰爭進行匆忙準備的過程中被歪曲了,他們故意忽略有關伊拉克不構成威脅的情報。”5月29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一位非常熟悉英國情報網的匿名官員”(初步證實是戴維·凱利)的話:英國政府可能授意把“45分鐘情報”塞進了去年9月發表的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評估報告。據說該報告在公布之前,唐寧街10號退回原稿六到八次要求重寫。美國《華盛頓郵報》6月5日引述“美國一位高級情報官員”的話報道,副總統切尼及其幕僚過去一年當中多次造訪中情局,向研究伊拉克違禁武器計劃和薩達姆與“基地”組織關系的情報分析專家們施加壓力,導致他們中間的一些人不得不作出迎合白宮政策目標的評估。
都是“文化精神”惹的禍
常言道:“家丑不可外揚”。為什么美英情報機構有人會自揭其短?是因為黨派政治分歧?還是因為個人意氣用事?恐怕都不是。美英情報機構皆為“非政治化”行政部門,所有正式雇員在職期間不得參與任何政黨團體的活動,只能在大選時作為某一選區公民通過“門簾里面的暗箱”投票給自我認同的政黨候選人,以此表明本人平時不容彰顯的政治傾向。另一方面,美英情報官通常享受著不菲的薪水和優厚的福利,一般情況下,這些特工小心翼翼,不愿因具體業務得失而冒被解雇的風險。看來答案似乎要從美英情報機構的“文化精神”層次進行探究。
情報工作“法律化”和“職業化”一向被美英情報機構奉為圭臬。能否為保障并增進國家利益提供“客觀真實”的情報信息,據稱構成了美英情報機構“文化精神”的核心要素。從以往紀錄看,每當政府最高決策層試圖把情報“政治化”的時候,情報機構內部總有人打起“團隊名譽”或“職業道德”的旗幟,或明或暗地與之過不去,“豪放者”拍案而起掛冠而去,“婉約者”則以匿名方式向媒體告發,將其公之于眾。
理查德·赫爾姆斯是中情局第一位“土生土長”的職業型局長,當尼克松總統1973年初要求中情局出面助其掩蓋“水門”真相時,赫爾姆斯一口回絕,因此被“穿上小鞋”貶去伊朗當大使。而當現任中情局局長喬治·特尼特甘愿為布什政府扮演“替罪羊”角色時,立馬招來同行們的責備和嘲諷。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官方在發布“鈾情報”之前接到過來自美國中情局的警告。據美國《華盛頓郵報》7月11日報道?熏美國中情局去年9月曾勸說布萊爾政府把準備出臺的情報文件中牽扯伊拉克從非洲購買鈾的一段內容刪除掉。但英方沒有聽從美方情報機構的意見,并聲稱自己擁有不為美國所知的情報來源。英國外交部官員7月30日在接受英國下院外事委員會質詢時證實,中情局質疑過英國政府去年9月公布的涉及伊拉克違禁武器的“某些情報”,尤其是“45分鐘情報”的內容。英國外交部發言人8月2日宣布,秘密情報局局長理查德·迪爾拉夫將于明年8月提前退休,同時又稱此事與“情報門”沒有任何關聯。現年58歲的迪爾拉夫任期到2005年8月才屆滿,為何現在就不干了?據英國輿論解讀,今年2月,英國政府依據秘密情報局準備的情報素材橫加發揮,發表了《伊拉克:用于隱藏、欺騙和威脅的基礎設施》的報告。后經查明,情報素材中的有關章節取之于互聯網上一個美國學者12年前撰寫的博士論文。此事使英國情報機構的形象大打折扣,迪爾拉夫深感懊惱,借提前退休以表達“對現狀不滿又無力回天之情緒”。耐人尋味的是,英國《星期日電訊報》6月8日報道說,唐寧街10號負責公共關系的高級顧問阿拉斯泰爾·坎貝爾以個人名義致函迪爾拉夫,承認英國政府對有關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使用不當,并就此舉給情報機構造成的聲望損害表示歉意。
霧里看花,似“花”還似“非花”
面對“紙包不住火”的窘境,白宮發言人弗萊舍7月7日(當時尚未離職)第一次承認,布什總統年初的《國情咨文》中有關伊拉克向非洲購買鈾的情報來源“不完整或不準確”。但是,隨同小布什出訪非洲的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7月11日在“空軍一號”上發表談話表示:“假若中央情報局局長說‘刪除這句話’,這句話就肯定不會出現。中情局實際上沒作任何改動。”當天晚些時候,小布什也把皮球踢給中情局局長特尼特:“我向全國的演講是經過情報部門審閱的。”
特尼特一下子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人物。特尼特數小時后承認對《國情咨文》中的部分不實內容負責。他聲稱,中情局閱讀了總統《國情咨文》“定稿前的文本”,盡管當時“有所質疑”,但還是“未能阻止”把有關內容寫進《國情咨文》。7月16日,特尼特在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的秘密聽證會上就《國情咨文》援引失實情報一事接受質詢,重申“承擔全部責任”。
事實上,根據國家安全委員會的運作程序和職責分工,特尼特即使有心“攬過救主”也負不了這個責。7月22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哈德利表示對《國情咨文》使用虛假情報承擔責任,因為中情局已幾次提醒他“鈾情報”不可靠,應該將此內容及時劃掉。戲劇性的高潮當屬7月30日的兩場“遲到的獨白”。小布什在白宮玫瑰園舉行的“總統專場新聞發布會”上首次為虛假情報承擔責任:“我個人完全對自己所說的一切負責。”小布什心腹之一、總統安全事務助理賴斯當晚在華盛頓通過“新聞1小時”節目表示:“我本人肯定應該對整個事件負責。”
如果說小布什半遮半掩總算認了錯,那么“情報門”的始作俑者布萊爾則至今不肯低頭,雖然其閣僚已用英國人所特有的晦澀語言變相認錯。外交大臣斯特勞在下院外交委員會把“45分鐘情報”說成“當然是令政府尷尬的一件事”。內政大臣布倫基特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采訪時也委婉地表示,如果政府當初沒有公布那些文件“可能會好一些”,因為其內容“不足以說明”伊拉克擁有違禁武器。由大法官赫頓領導的獨立調查小組目前正就戴維·凱利之死舉行聽證會,包括坎貝爾在內的一批政軍要員相繼到場接受盤問,但各自的證詞并不吻合。8月18日,英國首相辦公室主任喬納森·鮑威爾聲稱,坎貝爾在去年9月5日的一份文件上明確地指示他“對有關報告進行實質性修改”,一切的一切要“遵循TB的意見”(TB是托尼·布萊爾名字的英文縮寫)。第二天,坎貝爾堅決否認了上述說法,聲稱“這事反正不是我干的”。
工黨內部也有人揪住這根小辮子不放,對布萊爾窮追猛打。當過布萊爾政府外交大臣和工黨下院領袖的羅賓·庫克公開發難:“布萊爾一幫人是在尋找適當的情報去支持一個他們已經得出的結論,這個結論就是他們決定要開戰。”
此事現在還在發展,美國參眾兩院的情報委員會和參議院的軍事委員會預定在9月份主持新一輪的聽證會。英國下院的情報與安全委員會和外交委員會將依據赫頓調查小組的最新發現伺機待動。兩地輿論認為,鑒于共和黨(美)和工黨(英)分別在上述委員會里占據多數并且擔任主席的要職,所以“雙布”眼下的日子尚未達“危如累卵”的地步。然而,“雙布”把失實情報作為對伊動武的借口已成公斷。
隨著大選的逼近以及新鮮內幕性證據(尤其是英國武器專家戴維·凱利之死因)的不斷外泄,美英朝野圍繞“情報門”的新一輪交鋒在所難免。在野的民主黨和保守黨今后攻擊的重點在于給“雙布”政府打上“為了政治目的而操縱情報”的烙印,把具體的“情報缺失”放大為抽象的“誠信缺失”。從這層意義上看,“外傷”好治而“內傷”難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