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外資企業虧損經營現象、價格走私現象日益突出。核心原因就是跨國公司的轉移定價策略。
轉移定價,又稱為劃撥價格、調撥價格或記帳價格,是指跨國公司內部各個分支機構之間發生交易時所采用的一種內部價格,這包括跨國公司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跨國公司與東道國的合資企業之間在商品進出口貿易和技術轉讓時所規定的交易價格。這種交易價格不是按照自由市場競爭機制確定的,而是跨國公司管理層按照其全球戰略目標,出于一系列財政或內部管理方面的動因制定的。
跨國公司轉移定價可以起到兩方面的作用:一是通過制定內部轉移價格,使得各個子分公司激勵相容,實現公司整體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優化配置,這是轉移定價的內部管理功能;二是為了利用各國政府在稅收政策、國際經濟貿易政策上的差異,逃避東道國政府的各種管制措施,實現公司利潤的轉移、匯出和整體稅負的最小化,這是轉移定價的國際轉移功能。
跨國公司轉移定價的第二種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降低東道國子公司的稅收負擔。所得稅是跨國公司子公司向東道國交納的最大稅負。一般是依據子公司的利潤多少來計算所得稅大小。跨國公司利用轉移價格把高稅率國家子公司的利潤轉移到低稅率國家或避稅港子公司,從而減少跨國公司整體的稅負。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跨國公司向高稅率子公司銷售原材料、零部件、機械設備時索取高價并開具高價發票,或收取高額技術轉讓費、專利使用費;向低稅率子公司銷售貨物時,則索取人為的低價。這樣設置在高稅率東道國的子公司就可能出現市場份額不斷擴大,而經營卻出現虧損的反常現象。其真實原因是跨國公司轉移定價所導致。
減少進口關稅交納。發展中國家名義進口關稅水平一般比較高。進口關稅起著財政收入、保護國內幼稚產業和市場、實現國際收支平衡以及收入分配公平等多重作用。關稅的征收一般采取從價稅的形式。發展中國家因本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的限制,跨國公司在東道國設立子公司后,需要從母國或其他渠道進口原材料、加工設備、中間產品以及轉移技術。子公司為了節省總的關稅成本,可能采取有意壓低進口成交價的做法,甚至變相走私,以逃避東道國的海關管制。
逃避外匯管制。發展中國家創匯能力有限,需要實行比較嚴格的外匯管制。跨國公司在發展中東道國投資設立子公司以后,需要把投資所獲得的各種收益匯回母公司或無外匯管制的其他子公司。這些收益主要包括股利、利息、技術轉讓費、許可證費等。對這些收益和投資利潤的匯出管制,促使跨國公司采用高報進口設備原材料價格、故意抬高技術轉讓費、管理服務費等手段,提前把投資收益匯出,以逃避東道國的外匯管制和由此可能發生的外匯暴露風險和交易風險。
其他目的。在合資企業中,為了使跨國公司從共同經營利潤中獲取更多的份額;或避免東道國的反傾銷指控;或為了提價、漲工資等。這些都促使跨國公司采取高估進口商品和服務價格的形式。有時為了支持一個處于起步階段的子公司;或為了擊敗競爭對手擴大市場份額;或避免反壟斷指控,跨國公司會采取低估進口價格的形式。
跨國公司采用轉移定價使其自身利益獲得了最大化,但這往往會損害東道國的利益。那么,東道國政府需要采取什么措施對跨國公司轉移定價行為進行管制呢?
首先,東道國可以以“公平交易價格”取代轉移價格審核其真實利潤。所謂公平交易價格,是指同樣商品賣給無相關交易方的價格。如果跨國公司內部交易的商品是標準化的,存在外部市場參考價格,則東道國稅務當局比較容易判斷轉移定價的采用情況,并按照公平市場交易價格重新審核子公司的利潤。如果跨國公司內部交易的對象是非標準化的中間商品或無形資產,外部公開市場缺乏相應的可比較參考價格,這時東道國稅務當局就需要廣泛收集各種有關的國內外價格信息,在協商基礎上制定一個合理的計算價格并重新審核子公司利潤。
轉移定價的執行最終要落實到海關環節,即通過對進出口貨物價格的高估或低估來逃避關稅或國內稅收。這就需要海關加強對外資企業進出口貨物的監管,廣泛收集各種成交價格信息,對不正常的海關報價進行重新估價和征稅,并把這些信息和東道國稅務局、外匯管理局、外資管理機構共享。
其次,仔細研究各國對外資企業征稅情況,避免稅率過高。稅率過高,將誘發跨國公司采取轉移定價手段轉移利潤,同時也不利于吸引外資。同時,建立健全外資企業的財務會計審計制度。轉移定價在外資企業的相關會計賬目上也會反映出來。通過建立健全嚴格的會計審計制度,可以約束外資企業的作假賬行為,促使其在東道國規范經營。
對跨國公司轉移定價監管的實質是一個尋找信息和發現信息的過程。東道國的各個管理機構不僅需要加強國內的合作機制,而且需要加強與世界各國有關管理機構的合作與信息交流。這樣才能獲取盡可能多的跨國公司經營信息,使監管措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對轉移定價監管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維護東道國的國家利益。
(作者為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