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從一系列具體的發行數據以及不少基金的理財業績看,基金市場的發展已經使人們產生了一些悲觀的論調,但是這只是事情的表面。在筆者看來,基金遭遇的市場困難是暫時的。
新生事物的發展都要經歷一個過程,我們本就不應該以為我國基金的發展會是一帆風順的。就拿目前傲視全球基金業的美國來說,其基金業的發展并不是一馬平川,其在上個世紀30年代初期遭遇的“大蕭條”危機實在讓我國目前的基金業面臨的市場情況“小巫”見“大巫”,但就是受到如此挫折,美國的基金業在整肅法紀、品種創新后,不是也迎來了今天的蓬勃發展嗎?
眾所周知,基金所投資的主要目標市場——股票市場本身有一個牛熊交替的過程,那么基金整體的業績及投資者對其的買賣同樣周期性地受到影響,現在基金市場的一些情況就有這個因素,當然這個因素是暫時的。中國的基金市場才發展三、四年工夫,以后的路還長。但我們要正視許多“有中國特色的”困難。
首先,對基金的認識不同會導致對基金不同的期望值與行為誤區,對基金的種種誤解當然會導致對基金的熱情的非正常起落。基金在我國這些年短暫的發展歷史中,已經產生過幾個認識誤區:一是把基金當成股票,導致對基金的暴利期望值與二級市場的瘋狂“炒作”;二是以為基金要承擔股票二級市場的穩定大任,導致對基金投資行為的一些不應有的指責。
筆者認為,目前亟待解決的是“基金到底是什么”這樣一個基本問題。基金是一種商業化的金融工具,只是一種在風險與收益的匹配上,與儲蓄存款、股票投資、債券投資等有所不同的金融投資工具或產品。基金本就有其應有的收益與風險配比以及一定的客戶群體,不可能兼顧其他金融投資工具的優點于一身,認識清楚了,才能以平常心對待這個金融產品。
其次,全民的投資意識與習慣有一個歷史的演進過程。任何一個金融產品的誕生,有其市場背景,但得到整個市場接受甚至追逐有一個過程。尤其對我們這么一個東方民族來講,接受西方的金融文明也有一個過程,保險是這樣,基金也不會例外。況且中國的經濟信用環境還在營造過程中,把自己的錢交給別人(基金經理)管有一個時間過程,有一個逐步的信任問題,基金業要以制度的保障與優良的業績效應來吸收越來越多的資金走向基金的投資方式。
我們知道,海外發達基金市場的形成不僅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也有一個歷史契機的問題。基金不僅是金融品種的新門類,也是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和國民財富積累及市場制度高度成熟后的產物。基金市場發達的國家或地區整體國民經濟發展狀況、國民財富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有很大不同。從美國來看,20世紀70年代的金融環境造就了貨幣市場基金的崛起,這也是美國共同基金爆發性發展的起點;而香港的基金雖然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初,但也是最近幾年由于政府“強積金”計劃的推行極大促進了香港基金業的發展。
在我國,雖然政策推動是有利于基金行業發展的,但中國基金市場發展的“路徑”延伸不可能僅僅是靠政策推動,必然還有市場自身的力量。所以,目前國內基金市場不僅時間積累不夠,而且受制于外部環境,還沒有到達大發展的最完美的時期。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壯大了許多,老百姓也富裕許多,但顯然還很不夠,只有民眾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對專業與代理理財有更多需求,對微利才能更加接受,國內的基金業才能贏得更厚實的市場基礎。
(作者為長信基金管理公司(籌)研究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