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兩年,中國企業越來越清楚 WTO只是一個圈子,簽了就可以進到圈里,不是彼此相安無事,而是登臺各自較量,WTO只負責提供一套最基本的競賽規則。近年來,當美國大小商場里的中國貨觸動了許多人敏感的神經時,指責“中國制造”是美國制造業萎縮、失業劇增的罪魁的聲音就出現了,大有沸反盈天之勢。逼迫人民幣升值,激活美國的貿易保護機制,就是這些狙擊“中國制造”者的戰略目標。
中國加入世貿協議時簽署的“安全條款”,即如有證據表明,當中國某種進口產品嚴重擾亂美國市場時,美國可以對這些產品采用配額加以限制,已經成為他們手中最有力的武器。而美國的法律給了美國政府很大權力,可以利用美國商法中的 301條款、337條款等,制裁那些“損害美國經濟”的貿易行為。
誰想狙擊“中國制造”
狙擊手的隊伍中,一沒有消費者代表,二沒有聲名顯赫的大公司,而以中小企業和工會勢力為主。原因很簡單,消費者是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的最大受益者。而大公司其實正是許多“中國制造”的真正制造者。近年來,美國大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紛紛將生產基地遷往中國,“中國制造”越來越多地意味著產品是通用、阿迪達斯,柯達或戴爾的,只是在中國這個地方制造。
中小制造企業既無能力外遷,又無技術優勢,更無法降低美國本土高昂的勞工成本,因此抵擋不住中國產品的沖擊。尤其是那些為大企業提供服務和零配件的中小型企業,一旦大企業外移,他們就失去了主顧。以汽車工業為例,美國3大汽車公司福特、通用和克萊斯勒都已經在中國設廠。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生產的汽車零件比美國本土生產的要便宜30~40%。福特汽車公司的總裁尼可拉斯·西爾在今年7月宣布,明年該公司將從中國購買10億美元的零部件,并希望今后提高到一年 100億美元。
而玩具、鞋類、紡織、制衣、家具等夕陽型企業的衰敗是美國產業升級的必然結果,“中國制造”只是給了他們最后的一擊。以紡織業為例,近來,許多紡織服裝企業破產倒閉,美國一些大型紡織企業已經在申請破產保護,他們都把破產歸咎于中國。今年7月24日,美國紡織行業的 4家協會組織以“市場擾亂”為由,共同向美國政府提出對中國產針織布、手套、胸罩和袍服的設限請求。美國商務部正式受理了其中對針織布、胸罩和袍服3種紡織品的設限請求。據稱,自從2001年以來,這4種紡織品中國對美出口猛增了10倍,
美國的紡織官員也附和業界的說法,他們聲稱,自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在29個紡織和成衣領域中,其市場份額從原來的9%上升到現在的45%。他們呼吁美國動用中國加入世貿協議中所規定的“安全條款”,即如有證據表明,當中國某種進口產品嚴重擾亂美國市場時,美國可以對這些產品采用配額加以限制。
企業倒閉,對工人的影響最大。根據美國勞工部的統計,自從布什總統上任以來,美國總共流失了300萬個工作崗位,其中有270萬是來自制造業。而在紡織服裝業的情形更為嚴重,在過去兩年,共失去了約27萬個就業崗位,占該行業總就業人數的1/4。
切勿打傷自己
但是狙擊中國,卻有可能打傷自己。因此在美國輿論界和學術界中,也不乏客觀對待“中國制造”的人士。
首先,從美國國內角度看,制造業就業的減少,主要是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必然結果。美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在過去30年間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制造業吸納就業的減少,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其次,從國際經濟的角度看,全球化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低成本的地方轉移是主要原因。中國,只是恰好承接了這一波轉移大潮。換言之,只是“中國制造”取代了當年的“日本制造”和“臺灣制造”,以及近年的“墨西哥制造”而已。
也有分析家指出,中美順差的增大,有部分來自其它國家和地區生產基地的轉移。當對中國貿易逆差增大時,美國與臺灣、新加坡、日本的逆差卻在減少,因為這些國家和地區將其生產基地大規模轉移到了中國大陸。換言之,在一個開放的經濟條件下,美國那些失去了的產業和就業,是回不來的。即使人民幣升值,只是將那些生產基地再換一個地方而已:“中國制造”也許會變成“印度制造”或“印尼制造”,但決不會再變回“美國制造”。
而且,中美經濟關系這一“世界最大經濟休與世界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之間的關系不能簡單地用一個貿易統計數字和一個匯率來說明”,總體而言,雙方都得大于失。即使是“重災區”服裝業,中美之間也撲非簡單的零和關系。加州服裝設計協會主席梅切克就說,就在幾年前中國成為世界頭號服裝大國以來,洛杉磯服裝設計業得到了強化,因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這里購買高檔服裝的設計。
固然中國一年從美國那里贏得約 1000億美元的順差,然而,在2002年中國也購買了960億美元的美國政府債券。而購買美國國債正是使美國維持低利率的關鍵。“如果中國將其貨幣升值,共發展就會逆轉,購買美國國債這一類的投資就會減少,結果會造成美國利率上升,到頭來會影響到你的房價、你的工作”。
對于大公司來說,人民幣升值會使這些企業在華生產成本升高。香港美國商會首席經濟學家大衛·歐瑞爾注意到,中國出口的一半不是外國企業在中國的出口,就是提供給外國企業在海外銷售的產品。他說:“這意味著如果你向中國的腳射擊,你就有50%的可能性打到自己。”
“敲打中國”
美國政治體制是一個利益集團的角斗場。由于工會和其它勢力的傳統影響力,特別是擁有眾多選票,因此在大選將臨之際,沒人敢忽視選票的力量。許多政客都不敢怠慢,高調加入了他們的陣營。
正如《商業周刊》8月的文章所講,“當中國的貿易順差冒升時,各色政客們都感受到某種壓力,必須向選民們顯示他們干了些事情。聯邦赤字的擴大意味著更進一步的減稅已經不可能,所以許多政客、制造業主,以及勞工代表們撲向了中國”,“美國的領導人正在把中國當作替罪羊,以轉移人們對爆炸性的預算赤字、攀高的醫療保健費用以及其它擾人的國內問題的注意”。
《紐約時報》也注意到,目前這些“敲打中國”的政客很多足來自共和黨的國會議員。如今年7月在華盛頓由4家紡織服裝協會所召開的指控中國的新聞發布會上,與會的國會議員大多是來自南部各州的共和黨的國會議員。本來,共和黨代表的是大企業的利益,對中小企業缺乏興趣,然而這一次是因為對“中國制造”的戰役,暗合了共和黨保守立場,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執政的共和黨必須轉移話題,來減少民眾對共和黨的批評。
一名美國前高官就指出,布什對中國采取的經濟政策,包括迫使人民幣升值、要求中國繼續開放市場等,都是為了布什政府在明年開始的大選中能夠獲得更多的選票。
因此長期從事反傾銷案件訴訟、深諳個中玄機的美國美邁斯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潘諾頓先生,才會建議中國企業簽訂出口合同時必須考慮政治風險,因為中美貿易關系越來越政治化了,而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國家,反傾銷都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并有加剛之勢。
而當前中國可以做的,就是利用美國利益集團之間的沖突,以中國市場為籌碼,爭取大公司作為中國的同盟者。同時,也要讓美國人和美國企業了解到,中國在中美貿易中的得益被過度夸大了。中國企業和工人,只是充當美國和西方企業加工裝配者,賺一些辛苦錢。如摩根史丹利亞洲董事總經事謝國忠所言,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在最終賣給消費者之前,美國企業在每1美元上賺取了4美元的價值。
而從長遠來說,中國必須善用這次西方的壓力,將其轉化作為產業提升的動因。提升“中國制造”的產業層次和質量,發展自主的科技開發能力,擁有更多的自我品牌,同時拓寬銷售渠道。只有這樣,中國才有和美國在市場上正面對撼的本錢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