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典”陰影的籠罩下,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展會推遲、客商卻步、訂單取消。傳統的商業模式明顯得處于十分不利的境地。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個叫樓國良的經營戶,做了11年工藝品出口生意。5月5日,樓訴苦說,“去年這時,訂單都在40、50萬元左右,可上個月還不到20萬元?!?/p>
情勢危機,一些企業盼望能夠找到救命良方,而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公司則因勢利導,“借勢造市”,既造福于他人,又發展了自己。
疫情四月電子商務走紅
據阿里巴巴公司發言人金建杭介紹,在2001年和2002年的相當長的時間內,每天在阿里巴巴網站上發布的商業機會數量一直只有3000條左右。從今年3月份開始,阿里巴巴每天新增會員3500人,比上一季增長50%,而大量的老會員也強化了在網上貿易的使用頻率和程度;每日發步的新增商業機會數達到9000至1.2萬條,比去年增長3倍;國際采購商對商業機會的反饋數比上一季增長1倍;國際采購商對30種熱門中國商品的檢索數增長4倍;中國供應商客戶數比去年同期增長2倍;每月有1.85億人次瀏覽;240多萬個買賣詢盤(反饋);來自全球的38萬專業買家和190萬會員在通過阿里巴巴尋找商機和進行各種交易。以4月17日為例,當日阿里巴巴中國站發布的會員企業買、賣、代理、合作等商業機會信息6890條,國際站達2354條,兩個網站加起來超過9000條。
雖然正常的商務交往均被不同程度的取消,但一大批企業通過阿里巴巴與客戶進行了“零接觸”洽談,在非常時期做了非常好的線上生意,如浙江慈溪市海興軸承有限公司在“非典”時期就簽定了300萬人民幣的銷售大單。
積極應對 一改低調作風
在4月份的“廣交會”上,阿里巴巴把展臺設在了上海信息館的重要位置,加大了對電子商務的宣傳力度。市場部的工作人員帶著集中了阿里巴巴“誠信通”會員買家與賣家信息的大批光盤和資料參加廣交會。面對“非典”威脅,阿里巴巴表示,為了190萬的阿里巴巴會員,參加廣交會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
這個時期,阿里巴巴開始在主頁上推出“阿里巴巴攜手百萬商人,同舟共濟,反擊‘非典’的大型主題活動。通過“上網做生產,化解非典危機;成功貿易,反擊非典;非典現狀;非典商機;商人看非典;非典VS廣交會;非典VS經濟”等七個專題,全面解析非典時期的經濟活動。同時,阿里巴巴還通過各類媒體報道,宣傳電子商務,并運用成功案例,講解如何利用電子商務度過危機。
在疫情蔓延的四月份,一向低調的阿里巴巴加大了宣傳力度,在中央電視臺一套中推出了阿里巴巴“誠信通”的廣告,宣傳阿里巴巴商人網站的特性,并通過跨越時空的畫面轉化,表明電子商務不受時空羈絆的特性。
明確定位做中小企業引路人
2003年4月30日,“非典”最為猖狂的時期,杭州市長茅臨生到阿里巴巴公司考察,期望在這個特殊時期,電子商務能助貿易一臂之力,協助企業擺脫困境。
有關專家為SARS時期的中小企業開出了三個方子:上網做生意、利用派駐在海外的工作人員參加相關的展會及交易會、通過國際采購商在中國內地的代表及辦事處開拓業務。但對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上網做生意則是在這個非常時期最可行、最安全的救市良方。
而“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原因就在于其將目標定在了中小企業身上。公司總裁馬云說道:“最需要網上交易信息的正是中小企業?!?/p>
總部設在杭州的阿里巴巴現在擁有來自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90多萬商人會員。他的主要業務就是為企業牽線搭橋,創造商機。目前,加入阿里巴巴的會員企業已達190萬家,其中90%都是中小企業。在阿里巴巴網站的相關網頁上,會員企業可以提出各種各樣的買賣希望。從農產品到小型客車,幾乎所有中國產品的買賣信息都可以在該網上查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生意洽談函也是絡繹不絕。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網上貿易迎合了中國企業國際市場多元化的需求,“非典型肺炎”只不過放大了這種效應,企業使用電子商務是必然的趨勢,通過電子商務手段進行網上交易和進入更多國際市場是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