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經濟評論》 2003年9月18日
在外高橋造船廠的碼頭,一艘17.5萬噸、嶄新的散裝貨輪分外醒目。工人們簇擁在船頭,這艘貨輪是中國船舶工業集團(CSSC)生產的。船身涂上名字“興旺海”——恰如其分地喻示了中國在輪船工業中欣欣向榮的局面,這一勢頭已經極大程度地構成了對這個市場的領頭羊——日本和韓國的挑戰。
按照這個趨勢,業內專家相信,中國會在20年內成為最大的輪船制造國。
和中國其他制造業一樣,一個幾乎無法窮盡的廉價勞動力資源給了造船業極大的競爭力。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的工資冊上有10萬人。造船專家估計,中國船廠的人力成本僅為日本的20%~30%。而在一艘船里,人力成本最多要占到30%,中國造船廠很明顯握有優勢。
根據歐盟的貿易數據,在2002年全世界建造的新輪船中,中國占了13%。按照這個算法,日本是最大的輪船制造國,占37%,其次是韓國,占28%。按照另一種算法,韓國是40%,日本位居第二,中國第三,占8%。但是無論計算方法如何,大多數分析家都預計,中國會逐步縮小與前兩者之間的差距。
8月12日,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宣布,將會投資36億元在上海長興島修建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造船基地。
在投資刺激增長的同時,中央政府也試圖推進造船廠的效率。為了促進產業分工,國有造船資產在1999年被分為兩個主要部分:CSSC控制了上海南部最主要的船廠;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CSIC)控制了北部的船廠。雖然二者都屬國有,但改革的目標仍是促進兩大企業的競爭。
拋開政府支持和廉價勞力的優勢,中國造船廠還需要繼續提升船廠設備。同樣,如果中國船廠想要謀求市場領頭羊的地位,也需要在管理上和生產力水平上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