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2003年9月4日
去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推出一款名為Hy-wire的概念車,在市場上掀起軒然大波。這款車的特點是:用游戲機式的手柄來控制方向,剎車和加速器通過電子儀器運轉,不再依賴司機腳踩。如果司機感到疲勞,完全可以把控制權交給乘客。
到目前為止,這一切似乎還只是海市蜃樓,但是到2012年或2015年,大量真實的自動汽車可能就會行駛在公路上。
那時,汽車仍然會有方向盤,也可能仍然使用傳統的汽油發動機。
但電子元件仍然會取代大部分機械系統。過去兩年里,德國自動配件公司Bosch的產量增長了兩倍,這一跡象也昭示了變革時代即將到來。
在未來10年里,汽車技術有可能發生如下變化:
安全系統會從被動的保護(如氣囊)到積極的防護系統,使用雷達、攝像機來觀察可能存在的危險;汽車鑰匙會被信用卡式的系統替代;每輛新車的儀表盤上都有一個電腦式的屏幕,顯示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領航圖,上面提供方向、地圖及酒店、醫院、餐館的信息;15年內,普通車內都會安裝10個~15個攝像頭,這樣,父母能夠分神照看車里的孩子,司機也可以看到以前看不到的盲點;汽車會逐步實現程序控制。
這些新的特點會面臨一個考驗,即顧客對技術是否有足夠的信心。比如,用攝像頭取代在車廂外的后視鏡,司機能夠習慣從屏幕里看到身后的路嗎?
另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是線控方向盤,寶馬在其新出的5系列汽車里已經推出一個類似的設備。它使用電能和行星齒輪盒子幫助控制方向,但是仍有一個傳統方向盤備用。很多專家希望駕駛桿能夠最終消失,但是這可能需要官方的批準。
那么汽車可以自己駕駛嗎?短期內也許無法實現。20世紀40年代以來,人們就一直宣稱15年之內就可以實現全自動駕駛,但這一天似乎從未到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