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看到社會保障基金某個委托人的某個動作似乎不合短線選手們的習慣,就大喊“社會保障基金被套了!”等等,站在場邊上觀景兒的大塊頭只好苦笑兩聲,以示抱歉。對它而言,這場比賽還沒怎么開始,最多處在熱身階段。
為什么?因為它的競賽目標與場上其他選手的目標完全是不可比的,適用于它的比賽規則也還在制訂過程之中。可以斷想,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儲備,社保基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不會安排支出的。它著什么急呢?
社會保障基金的資產配置、久期配置策略,必須相對于其需求,就像賽跑者必須根據距離計劃自己的爆發力、耐力,調整自己的呼吸頻率一樣。李紹光替社會保障基金鳴不平,算是看到了觀眾對這位選手行為的迷惘。
社會保障基金入場,還有一個關節:塊頭再大,也是第一次。無論是投資理念、運作方式,還是后續監控、業績評價,對理事會是“試水”,對受托的基金管理公司和商業銀行,也是一樣。這個試水,不僅是所謂“真正的機構投資者”(隱含之意是不作短線炒作,只作基本面上的長期投資)的運作方式,更重要的,是社會保障基金的公開、透明性。
賽場上盡可以有許多自稱中長跑選手的“機構投資者”,它們其實對短線炒作樂此不疲。社會保障基金卻無法這么做,它一生下來就被法規置于眾目睽睽之下。它所追求的,必須是安全第一,是按規則辦事,是力求公開、透明。
當然,“看社會保障基金怎樣‘試水’”一文似乎是不大信這種“眾目”的約束,所以設想出六家基金管理公司“串謀”的可怖局面來。就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來說,任何事都可能發生,但這一機制的設計卻是在各家管理公司之間形成一種潛在的競爭格局:經過一段時間(比如兩年)的評價,相對成績較差的可能會出局,由新來的選手頂上。
當然懷疑論者還可爭辯說社會保障基金自己可以要求(明示或暗示)六家勾結,共同行動以獲利。且不說監管機構是否能有效地監控這種行為,僅就如今活躍如斯的媒體而言,社會保障基金何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如此做的利益動機何在呢?
李紹光對社會保障基金提出的各種戰術性的建議大都頗有見地,也與理事會年輕、好學、勤奮的專業隊伍所正在努力實踐的工作目標不謀而合。只是關于社會保障基金信息披露的批評,似乎還處于見仁見智的階段,恐怕需要在“大塊頭”的眾多教練、裁判群里取得共識后方可做出結論來。
作者為本刊特約評論員。本文僅是個人觀點,不代表供職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