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超前,加上很多機場開工時資本金嚴重不足,是機場虧損的主因。民航總局規劃發展財務司副司長譚星祿對《財經》指出,如果一個機場一半以上的投資都來自普通的商業貸款,對于機場來說“壓力肯定很大”。但實際上,在不少機場建設中,資本金所占比重只有三成左右,其余大部分都來自商業貸款。
再加上不少機場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相當多的環節都存在不透明性。國家審計署在對四川綿陽機場、湖北三峽機場的審計過程中,均發現了“窩案”,而在對杭州蕭山國際機場的審計中,則將原來的投資一下子砍掉7億元。譚星祿指出,一般每增加10億元的投資,機場的虧損就會增加1億元。由于投資過大造成的拖累,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管理不善也是原因之一,民航總局機場司司長張光輝表示,如果投資規模恰當并且管理良好的話,年吞吐量在40萬~5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應該可以避免虧損,按照2002年的統計,符合這一條件的大約有40多個機場,但實際上盈利的數目要遠小于這個。
不過,在接受《財經》雜志采訪時,民航總局相關司局負責人均認為,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不應該把機場視為單純的企業來看待。有消息說,國家發改委已經正式就國家審計署公布的機場建設和虧損情況,向國務院高層進行了匯報,以“澄清其中可能存在的誤讀”。
實際上,在歐美等國家,即使近些年來機場日益呈現出公司化和私有化的特征,但在很大程度上卻仍然被視為一種公用事業。以美國為例,2002年美國共有5286個公用機場,但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家機場在資本市場上上市。根據1997年的統計,美國屬于私人資本的機場,還不足全國總量的3%。譚星祿指出,美國聯邦政府對于民航機場等基礎設施的投入,一般都計為無須償付的補貼;雖然州政府可以引入商業資本用于機場建設,其回報率也受到嚴格限制。
張光輝也指出,機場并非工廠,以機場本身的盈虧與否來衡量其價值,實際上并不恰當,“不開通機場,有的時候對于城市發展來說,代價會更大”。
而從技術層面上,譚指出,機場的建設投資往往是階梯狀的,而旅客吞吐量的增長卻很緩慢,很多機場只要更新,就會面臨虧損的局面。而從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機場業建設的高峰期仍然方興未艾。
“未來五到十年的時間內,這種(整體虧損的)局面都不會結束。”他對《財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