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下來的禮單
2003年10月29日下午4點鐘,人民大會堂河北廳。中國樂凱膠片集團公司董事長杜昌燾與美國伊士曼柯達公司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鄧凱達一起向在場的國內外100多位記者宣布了雙方為期20年的合作計劃。而一周之前的10月22日,杜昌燾和鄧凱達已在美國紐約簽署了同一份協議。
杜昌燾對合作的主要內容作了以下的說明:柯達以1億美元現金和提供一套用于彩色產品的乳劑生產線,換取中國樂凱膠片集團公司持有的樂凱膠片股份有限公司20%的股份,并承諾不吸納市場流通股;同時,柯達向樂凱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用于改造樂凱現有的片基和涂布生產線和贈送一條新的生產線;承諾向樂凱持續轉讓柯達公司的生產技術,以生產出世界級的彩色產品,樂凱將為使用柯達的某些技術而向柯達支付費用;雙方合作后,樂凱將繼續生產和銷售樂凱品牌的產品;雙方合作期限為20年。
在介紹完內容后,杜做了一條重要的補充:“這個合作是在柯達尊重我公司對外合作‘三原則’的基礎上達成的。”所謂三原則,即樂凱堅持控股、保持經營權、使用樂凱品牌。
至此,圍繞著中國碩果僅存的感光材料生產企業樂凱的合資爭奪戰已落下帷幕。與五年前一樣,又是柯達笑到了最后。而頗具戲劇性的是,就在幾個月前,樂凱的“繡球”似乎還是拋向日本富士,今年6月底甚至傳出樂凱與富士馬上簽約的消息,幾乎所有人都以為今天坐在杜昌燾旁邊的應該是日本富士膠片株式會社社長大西實。然而,最后關頭柯達卻成功上演了大逆轉。
盡管合資雙方保持低調,但由于此次合作對于中國目前膠片行業格局的巨大顛覆力,還是引起了業界極大反響。在此之前,國內的膠卷市場一直是柯達、富士、樂凱三分天下的局面。柯達以絕對的優勢占據第一;富士自五年前降到次席以來,變化不大;而樂凱限于資金、技術、品牌、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只能以低價和生產專用膠片來維系其國內市場的地位,其技術水平及市場占有率均相去甚遠。業內普遍認為,此次合作將是從三足鼎立過渡到兩軍對壘的開始。
對于樂凱來說,合資早已是一條必由之路。近兩年來,樂凱主營業務明顯下滑,利潤從2000年的2.1億元,到2001年的1.39億元,2002年則下降到了1.24億元。樂凱膠片(600135)今年中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利潤與凈利潤分別為27511萬元、9958萬元與4846萬元,分別較上年同期減少19%、30%與33%。市場的激烈競爭導致了公司傳統膠卷產品毛利率的下降。
樂凱公司2000年銷售總額為147248萬元,相當于1.77億美元,而同期柯達集團的銷售額為140億美元,富士集團的銷售額為123億美元。
差距并不僅體現在規模上,樂凱在技術裝備和產品質量上的落后已成為公司發展的最大瓶頸。上世紀80年代后期,樂凱公司從原西德埃維巴機械制造公司引進一套涂塑紙基生產線的主體設備,1990年建成投產,工藝設備水平只達到國際80年代水平。由于照相原紙一直不能國產化,該設備一直在涂其它產品。
另外,數碼領域突飛猛進的發展,也使得樂凱面臨著被甩掉的危險。對于徘徊合資之路數年之久的樂凱來說,是到了作決定的時候了。
不過細究合作條件,卻發現這好像是柯達在表演圣誕老人送大禮的節目。柯達付出了1億美元的現金,轉讓一條生產線,再贈送一條生產線,并幫助樂凱進行生產技術的提升,卻幾乎沒有提出任何實質性的要求。雙方原有的銷售渠道、產品仍然自成一體,樂凱將繼續生產和銷售樂凱品牌的產品,也就是說,樂凱都不用替柯達生產柯達的膠卷。而所有這一切,不過是得到上市公司樂凱膠片20%的法人股。為了符合樂凱對外合資合作的“三大原則”,柯達還作出承諾,不再增持樂凱的流通股。而當記者問過柯達會否向樂凱董事會派駐董事時,杜昌燾亦含糊作答:“將來會的。”
然而這與柯達一貫奉行的三大合資原則——51%控股、用柯達商標及其控制經營權——南轅北轍,也與柯達與中國另外幾家廠家合資的方式大相徑庭。柯達是圣誕老人嗎?
最后時刻中彩
自1994年開始,樂凱集團就已經開始在幾大同行企業包括柯達、富士、柯尼卡、愛克發中間不斷尋找潛在的合作伙伴。柯達公司全球副總裁葉鶯今年9月也承認:“在過去五年多時間里,可以說我們兩家從未沒有停止探討合作領域的對話。”究竟誰會接住樂凱拋出的繡球,已成為業內及媒體的一大猜寶游戲。
而從樂凱宣布柯達成了“中彩者”一刻起,這個猜寶游戲的內容就變成了:為什么看上去最有希望的富士在最后關頭出局?為什么柯達同樂凱談了五年之久,卻在最后一刻如此“心慈手軟”?在這個合作中,“圣誕老人”要得到什么?
在新聞發布會上,這些問題成了一個主要的焦點。
樂凱高層對此的解釋是,不管與誰合資,樂凱合資合作的三大原則即“堅持控股、保持經營權、使用樂凱品牌”,必須被同時尊重。而據知情人士透露,在堅持控股權方面,富士與樂凱始終難以達成一致。
但是對于暫時在中國市場領先的柯達來說,當務之急則是抵制富士在中國市場的拓展,特別是在數碼領域咄咄逼人的進攻氣勢。同時,由于在美國本土,柯達將發展重心從傳統的膠卷業向數碼領域轉移,受到了股東的強烈質疑,外界普遍猜測,鄧凱達也有意通過與樂凱的合作來向股東表明,柯達不會完全放棄傳統的膠卷業務。
此次柯達與樂凱簽約的時間,正卡在柯達管理層與股東們在公司發展問題上對峙的緊要關頭,就在鄧凱達在人民大會堂舉杯慶祝的同時,柯達太平洋對岸的股東們一方面拋售柯達的股票,另一方面,正在尋求推翻該公司淡出傳統膠片業務策略的可能。人們猜測,打擊富士的同時向股東釋疑,與樂凱的合資可以說一箭雙雕。“于是,柯達一改過去與樂凱在談判桌前的強硬姿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和樂凱達成了協議。”一位業內人士說。
在新聞發布會上,鄧凱達再次重申在他有生之年,要在膠卷以及傳統影像上將中國拓展成柯達在全球的第一大市場,取代美國。“因為現在中國人均用每年0.15卷,而在比較發達的國家——還不包括美國,人均平均用膠卷是0.5卷。”的確,雖然數碼影像業一日千里,但目前在中國,數碼沖印業務收入只占柯達店全部收入的個位數。
“上個月在柯達總部的股東會上,股東們問我在中國的拓展情況,因為和樂凱的協議尚未簽署,我只能微笑不語。但今天在這里,我既可以笑,又可以暢談,這種感覺真好。” 鄧凱達向記者們調侃道。
樂凱內部人士曾向媒體透露說,與富士談判未果的原因很多,不僅限于三原則中的控股問題,還有富士在膠片業上的技術不如柯達。
但長期跟蹤關注國內感光行業的商務部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卻指出了富士堅持控股地位的原因——雖然隨著談判的深入,雙方也曾達成了各占合資企業50%股份的共識。“富士的理由是如果不控股的話,就不是旗下的子公司,就不能無償使用相當部分的專利技術。”
而對于樂凱與富士可能的合作,柯達是無法接受的。“因為近年來富士的競爭實力已大大加強,近兩三年來,富士收購施樂之后,在全球500強中的排名已超過柯達。另外,富士在膠片的一些關鍵技術上有所突破。特別是在數碼技術上超過柯達,所以最近柯達要將主要力量放到數碼領域,在中國市場上亦如是。”王志樂說。
而與占據中國市場第三位的樂凱合作,在當前三足鼎立的格局中,是富士下一步迎頭趕上的良機,但亦是柯達保持領先地位并繼續擠壓富士的最好辦法。從這個意義上說,柯達先下手為強,不為其利,但避其害。“這個時候,柯達不得不拋出更為有利的條件。” 柯達在控股權問題上的突然改變,無疑是擊敗勁敵富士的關鍵。
柯達公司的經營壓力也是柯達力圖繼續擴大在華份額的原因。由于數碼產品對傳統銀鹽材料的替代作用,近年來柯達公司的業績并不理想,2001年的凈利潤只有2000年的5%,2002年稍有回升,2003年二季度又掉頭直下,同比下滑60%。而在未來兩年,傳統膠片仍將是公司的業務重點和經營現金流的主要來源,所以,當其激進的轉向措施遇到股東們的強烈反對時,柯達最后下定決心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到2010年,主要業務將向數碼轉移,另一方面,確立和樂凱合作。
“有了和樂凱的合作,柯達這七年會過得很滋潤。”一位業內人士評論道。
“98協議”
業內熟知的“98年協議”,被認為是柯達的得意之作。憑此得意之作,早在五年前,柯達就在投資中國感光行業上領先了一大步,這一大步也同時改變了中國膠片業的格局,乃至柯達與另一膠片巨頭富士在華的市場份額。
彼時,中國國內尚有七家膠卷和相紙的生產廠家,富士膠卷占據了中國膠片市場半壁江山。再往前一年,1997年,由于外資產品的進入,國內膠片市場的大半已然落入外資之手,但都是通過進口貿易實現的,這也造成了原國營感光材料企業的經營困難。
“于是在行業內外,掀起了一股對外資膠片產品的質疑之聲。”商務部跨國公司研究中心的王志樂回憶說。當時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國外大的膠卷企業,特別是富士和柯達,以低于其他地區銷價1/3的價格在華銷售膠卷,而由于以樂凱為代表的國內企業的存在,中國的消費者每年節省了人民幣10億元。這種說法不僅刊登在國內主流媒體上,后來還進入國家統計局的有關報告中。
王志樂認為:“國外商品的零售價,不能簡單地進行比較,因各國零售成本構成不同。”后來王利用工作之便,通過對國外市場包括柏林、東京、香港、洛杉磯等地的調查摸底,發現所謂傾銷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香港才14~15港元/筒,而最貴的洛杉磯也只是中國內地價格的1.5倍。”
據此,王志樂就樂凱膠卷的價格問題于1997年5月寫了一份報告,輾轉報到了國務院領導手里。當年6月21日朱基總理明確批示:“請春正、榮融、廣生同志閱。告統計局和《經濟日報》關于樂凱的事不符合事實。”
這一事件很快就使得關于國內感光材料行業是要保護還是要開放合資的爭論有了較為明確的結果。在此之前,柯達已與中國政府就合資的問題進行了連續三年的談判,并處于僵持局面。與此同時,柯達也調整了談判的隊伍,葉鶯,這位當時美國外交界級別最高的亞裔女性,變成了柯達的全球副總裁,并出現在談判桌前。
一年后,“98”協議出臺。其主要內容是,柯達與國內總共七家感光廠家中的六家進行合資合作,共投入12億美元,與廈門福達、汕頭公元、無錫阿爾梅等三家瀕于破產的感光企業進行合資,并對另外上海、天津、遼寧的三家關停的感光企業由柯達給予經濟補償。而中國政府承諾,在協議簽訂三年時間內,不批準另外一家外資進入中國的感光材料行業。這是柯達近30年中最大規模的一次海外投資,也是中國極少見的“準全行業”性的合資合作,因為樂凱尚置身事外。
與富士開始談判
因為是中國感光行業里最大最著名的企業,樂凱被劃在了“98協議”之外,也成了惟一沒有合資的中國膠片企業。而柯達也成為2001年底之前國內惟一生產膠卷的外國企業。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的研究報告說,近三年來,柯達公司在中國影像市場的業務一直以8%~10%的速度增長,到2000年,已經建立起由7000多家快速彩色沖印店組成的,僅次于中國郵政的營銷服務網絡,覆蓋國內所有大、中城市,并逐漸向西部邊遠地區延伸。1996年,中國還在柯達膠卷的全球市場中排名17,2001年上升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1997年,柯達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只有不到30%,而到2001年變成了63%,徹底改變了中國感光材料市場的格局。
根據柯達公司全球副總裁葉鶯今年9月的說法,現在柯達在中國一共有8600家柯達沖印店,可以提供數碼服務的就有1800多家,而在“98協議”之前,全部數字不過300家。與此同時,富士在膠卷市場的占有率則從70%跌落到20%。
2001年,“98協議”謝幕,三年外資禁入的約束期滿,富士也早已意識到本身戰略的失誤,開始奮起直追,于是,柯達、富士與樂凱的黃綠紅大戰烽煙再起。
“富士也想進來合資,但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都沒有進展。”王志樂說,在中國入世前后,日本富士膠片株式會社擬通過其在上海的投資公司——富士膠片(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與中新蘇州工業園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資成立富士膠片(中國)有限公司,合資公司注冊資本約2億美元,其中中新蘇州工業園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出資5775萬美元,占注冊資本的30%;富士膠片(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出資13475萬美元,占70%。
該合資公司擬主要生產和銷售具有高品質和競爭力的感光材料產品和相關產品,在相紙方面,主要生產國內尚未開發的同數碼處理設備相匹配的激光數碼顯像彩色相紙。項目總投資3.85億美元,建設年產1.5億卷彩色負片、7500萬平方米彩色相紙的生產能力的加工生產基地,同時將設立感光材料的研發中心。
富士的計劃報上去后,有關方面要求先做一個可行性報告,這個任務委托給了國家計委屬下的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在這份名為《關于我國感光材料行業的發展和思路》的報告中,該公司預測,在未來的幾年中,柯達的競爭優勢會更加強化,市場的份額可能還將擴大,尤其是在西部和農村地區開設彩色擴印店和專賣店,對樂凱傳統市場構成嚴重威脅。
報告認為,按目前柯達公司的發展速度,柯達在中國感光市場將有壟斷的趨勢。為遏制和防止我國感光材料行業出現獨家壟斷的局面,我國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加快全面開放,主動接受國際感光企業集團的資本和技術轉移,如日本富士、德國愛克發、日本柯尼卡等跨國大型感光材料知名企業在中國投資(獨資、合資等形式)建廠。
王志樂認為這個報告非常及時,“因為‘98協議’解決了允許合資的問題,這個報告應該解決形成競爭的問題。一個行業只允許一家外資企業進入不利于形成競爭局面。”
到了2003年初,情況有了進展,有關方面同意富士再搞合資,但合資的對象必須是樂凱, “據說這是樂凱極力爭取的結果”。此時由于技術和管理差距拉大,獨立面對富士或柯達的競爭,樂凱已感到力有不逮,樂凱與富士的談判就此開局。
但與此同時,樂凱與柯達也在談。
新的寡頭?
對于樂凱幾年來的合資計劃終于達成,王志樂樂見其成,然而在表面優惠的條件下,對于合資的對象最終敲定柯達,王卻認為暗藏隱憂。
在該合資計劃等待有關部門批準期間,王志樂又向有關部門上交了一份報告,名為《應當關注樂凱與柯達合資對我國消費影像產業發展的影響》。王認為,從合作條件上可以看出,柯達的合資是針對其它外資競爭對手的,是一種預防性的。因而在報告中提出,柯達與樂凱合資對樂凱公司長期發展也會帶來消極影響。
王志樂認為,由于柯達所占股份只有20%,并不參與管理,其實對中方并不是好事,“因為主要的差距并不在資金方面,而是技術和管理”。而且由于交叉式(cross-licence)的專利技術無法無償使用,也不利于技術轉讓,除非合同中有特殊規定。再則,柯達目前在技術創新,尤其是在數碼方面,均遜富士一籌,所以這個合資也未必有利于樂凱的長遠發展。
柯達與樂凱的合資,將可能使行業壟斷的格局進一步強化。“汽車就是明顯的例子,前些年大眾一枝獨秀的時候,對更新車型沒有積極性,所以形成了普桑、捷達熱賣十數年的世界汽車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觀。所以,如果一個行業并非由于技術或知識產權優勢而被一家企業獨占的時候,往往是不健康的。”
王志樂的建議是,首先應該讓樂凱與富士合資,但要求富士轉讓技術參與管理,形成與柯達的競爭局面;如果在商言商,柯達的條件的確優于富士,樂凱可以與柯達合資,但也要同時放開富士與國內其它企業合資的通道。
對于樂凱的合資三原則,王志樂不以為然:“品牌可以堅持,但管理上未必非要自己來主導,可以是誰水平高誰來管。這些原則不過是1997年的排斥外來、保護政策的具體化和延伸。”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樂凱的主要問題在于,一是與國際跨國集團相比,企業規模太小;二是技術裝備和產品質量與國際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三是人力資源和科研開發力度較為薄弱,特別是缺少新技術。另外企業的體制、機制還有待改進。
近些年,由于數碼相機的出現,傳統的感光材料企業紛紛調整戰略,向數字成像領域邁進,不斷推出新品。面對感光材料市場變化,樂凱沒有明確企業發展戰略,錯過了參與國際行業調整的機會。樂凱已幾年沒有推出新產品,樂凱的一些工程技術人員也認為,樂凱需要盡快與跨國公司合作,一攬子引進先進的技術、產品和管理,跟上世界影像技術的步伐。
但是,在柯達向樂凱奉送的大禮單里,卻只涉及彩色膠卷和相紙。這實際上是將樂凱捆綁在了已經在走下坡路的銀鹽感光材料的市場上,要在中國攫取最后一桶金。對于樂凱而言,急需引進的是數碼影像技術和產品,而目前合資方案根本不涉及數碼領域的合作,“因而與柯達合資只能緩解樂凱暫時困難,解決不了樂凱長遠發展問題。對于柯達而言,其好處在于花1億多美元,可以建立一堵墻,堵住富士進入中國市場的路。”王志樂稱,這也是與他溝通過的樂凱部分技術人員的看法。
不過,現在木已成舟。柯達笑到了最后,也許富士將為自己的固執付出代價。但是樂凱是贏家嗎?對樂凱而言,世界上并沒有免費的午餐。王志樂認為:“從產業角度講,下一步應該同時允許富士等外國公司進入中國建立生產企業。”而樂凱與柯達的合資,則“要在合資條件上堅持,在樂凱廠生產樂凱卷同時生產柯達膠卷,并要達到一定比例;柯達要參與樂凱的企業管理。”但最為關鍵的還是,“柯達應向樂凱轉讓數碼影像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