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每當晨曦初露,幽幽的五角山下就傳來陣陣讀書聲。
近了,你會看到,在簡陋的農舍里,三五成群的學生正圍坐在幾張用門板搭起來的書桌旁,各自讀書,一位兩鬢斑白的老先生則在這些孩子中間穿來走去。
似乎早已消失的私塾,在湖南省平江縣還一直存在。
平江縣天岳開發區副主任謝淼泉告訴記者:“十多年前最盛,四鄉幾乎到處都有,我老家鐘洞就有不少,但近年來少了。越是偏僻的地方,越是教老書的多。”
當地稱私塾叫“教老書的”,又叫“蒙館”,其教學的主要內容有:學古文、習書法、做詩文。學的古文主要有“幼學”、“詩經”、唐詩宋詞等。學什么內容,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教材由學生自己去買。
在蒙館里教老書的先生,除了要有較深的古文功底外,還必須人品好,精通地方“應酬”,在當地人眼里他們都是些德高望重的老者。
7月27日,記者來到南江鎮五角村采訪朱執中老先生。他已年愈80,頭發花白,但精神矍鑠。
出身貧苦農家的朱老今年帶了15個學生。“人老了,本打算今年不教了,但鄉親們的要求不好拒絕,現在耳朵不行了,明年是不能教了。”朱老對記者說。
在他家里,記者見到,三間用土磚砌成的老房子里,都擺放著用破舊的門板臨時搭起來的書桌。“按學生的不同文化水平,把他們分成三組,上課時逐一給每組的每位學生上課。”朱老介紹。
上新課時,先生先給學生講解一兩遍,然后讓學生去熟讀。每天上的課第二天要一個個到先生那兒去背。書法是私塾教學的一項主要內容,學生各自從家里帶來紙,臨摹字帖。寫作文的主題主要是對五鄉四鄰最近發生的事發表評論和看法。如保護環境、孝敬父母等。至于詩作,則是見到什么就寫什么,沒什么限制。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課程。
在教學的時間安排上,上午從8時左右開始,上三節課,每節課中間也休息幾分鐘,到11時30分放學。且前兩節主要是以學生背前一天所學內容和講解新課為主,第三節則主要是習字。下午1時30分到學堂,休息到2時30分就開始上下午的兩節課,一直到5時30分放學。
虹橋鎮東岸村的黎虎明也是遠近聞名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在他那里,去年上長課的學生有5個,假期來上課的有15個。黎老教書有原則,未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他堅決不收。
讀老書的學生大多是13歲到20歲這個階段的青少年,主要是那些平時沒有好好學習,失去了進一步深造的機會,而進入社會年齡又較小的學生,家長便把他們送進私塾學堂。
學堂一般是先生們為學生準備的。離學堂比較遠的學生就住在先生的家里,不過晚上也得讀書。有時也在學生家里,尤其是學生的家比較集中或離學堂遠,老先生們便利用晚上或別的時間到學生家里去教。
據了解,也有一些在校學生,利用假期到學堂里學老書。黎虎明老先生去年假期就接受了10多名在校的學生。朱老還告訴記者:“在北京讀書的一個大學生也利用暑假在這兒讀了一個月。”
在談到學生的表現時,黎老告訴記者:“他們中間有調皮的,也有很刻苦的。如背書,有的就不能按時完成。”他承認,給學生罰過站,讓學生站著讀書,直到能背為止,但“沒用過戒尺,也從來沒有打過學生”。
私塾收費,各地有異。如在虹橋,一般是每月50元,而在南江鎮每月卻是40元。“也有一些家庭富有的,往往多給一些。當然,也有一些讀了書繳不起學費的,那也就算了。”朱執中老先生說道。
五角村一位姓吳的農民給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該村有一戶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學,學的也是文科。有一年暑假,他的祖母去世,讀書不多的父親要兒子寫一篇祭文,滿心希望兒子能寫好,讓他臉上有光,沒想到兒子寫的文章在主持祭祀的老先生那里沒有通過。不得不請村里的一位老先生另寫一篇。
這位老農不無感嘆地說:“現在喝了幾年墨水的人既不會寫對聯,又不會做詩文,在農村沒有什么用,農村用得著的人才還得靠教老書的來培養。”
“新書讀了可以去搞事(工作);老書讀了曉得做人,當農民學會做人更重要。”洪家村農民鐘天輝這樣回答為什么要把兒子送去讀老書的問題。
早已消失的私塾為什么在湖南平江一直存在呢?平江縣教育局負責教學工作的童懷思副局長分析說,私塾的存在,主要因為平江經濟落后,信息不發達;文化落后,風俗習慣比較濃厚、保守;人口素質比較低,有那么一部分人總是認為現代科技文化知識沒用,而愿意選擇讀老書。“現在我們這邊,教老書的主要在那些偏僻的地方。”
據了解,平江縣地處湘鄂贛三省邊界,地理環境相對閉塞,傳統生活方式和習俗至今保留下來的比較多。比如婚姻嫁娶、新春喜慶要寫門聯;老人去世治喪,要書寫挽聯詩文。因此,能寫一手好毛筆字、能作詩對、能主持各種典禮活動的人,就受到鄉親的廣泛愛戴和尊重。而這種人才,在當地正規學校培養不出,就通過私塾來培養。
童懷思認為,對私塾要一分為二看待,好的方面,一是反映了農村老百姓對文化知識的渴求;二是說明農村有私塾的市場。在農村,識字、寫信、懂道理,這很重要。而私塾正好滿足了百姓的需求。在某種意義上有助于保持農村良好的社會風氣。
但他同時指出,鄉村私塾沖擊了現代教育,如有些老先生收那些沒完成義務教育的學生;對培養現代公民意識有消極作用;不利于現代科技知識的傳播;傳播了一些傳統文化中的消極的東西。
他說:“對私塾,我們不提倡,但也不明確反對,我們采取的方針是任其自由發展,自由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