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越強大的軟件,其可靠性相對越差。大多數軟件預測者們都認同:“除非軟件的開發方式做出重大改變,否則未來前景將非常黯淡”
● 硬件變得越來越可靠,而軟件變得不可靠了。市場新的要求是,軟件失效時系統能夠自我恢復,同時防止黑客襲擊
● 你并不能判斷市場什么時間會準確的興旺,或者說用戶何時需要我們的方向,問題在于如果我們不冒險,我們就不可能取得進步和技術領先
● 基于客戶需求的發展模式,并不違背社會前進方向
● 對IBM這樣的龐然大物來說,你想左右它非常難,但是你一旦能夠左右它,IBM的確能完成其他公司不能完成的任務
“反正我不在這里干下去!”當年Frank G. Soltis在暑假偶然獲得去IBM終端事業部實習機會時,這樣嘮叨著。不過想到簡歷上有IBM的工作經歷就能對自己未來的老板有個交待,Soltis還是忍著對計算機的厭惡,接受了這份工作。
羅切斯特城堡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我被那里的氛圍迷住了,或許只有上帝能告訴我為什么會有這種轉變,”Soltis慈祥地笑了。他莫名其妙地迷上了計算,并成了I系列服務器計算方法的發明人。經過15年發展的I系列服務器,被認為是從專業到通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典之作。
說到I系列服務器的靈感,Soltis拿出了一張照片。一棟棟藍色的建筑物掩映在農場和樹陰中,在明尼蘇達夏日田野繪出了美麗的圖畫。每座樓房的外墻都是由藍色鋁板和淺色玻璃鑲嵌而成,每隔四英尺有一根伸到兩層樓頂的鋁制I字梁做嵌條。清晨的陽光照射到嵌條上,整個建筑就像一塊排列著銀色欄桿的藍色幕布,又像是巨大的“藍色鳥籠”。
“這是您靈感的全部嗎?”記者問。“當然不,最先進的技術不僅在于此。”Soltis說。
創新的未來
《商務周刊》:您非常喜歡在羅切斯特城內拍攝的照片上的藍色,因為IBM就是藍色巨人。不過,I服務器出現后,好像IBM正在遠離藍色的聯想。
Soltis:最初IBM eServer I系列是從AS/400服務器發展起來的。AS/400推出9年后,經過無數次更新,形成了先進的結構,成為任何廠商都能使用的最先進的計算機系統。AS/400幾乎是IBM公司最受歡迎的產品名稱,僅次于IBM品牌本身。但是,AS/400已經遠遠超過了他們所認知的計算理念,我們的開發思路本身具有獨立性,所以我們決定更名。
起初,AS400的更名都與藍色有關,我甚至擔心會產生藍色紊亂。所以在對AS/400更名時,我們反復斟酌,重新命名了4個主要的電子商務計算機。將之稱為eServer,I系列是主要成員之一。
《商務周刊》:15年來,I系列一直被企業廣泛應用,而當年與I系列同時投入市場的服務器早就消失了。這與您所強調的I系列的技術獨立性有關嗎?
Soltis:技術獨立性當然是我們最重要的原則。事實上,保持技術獨立性是指計算機系統的生命力和保護客戶投資的能力,不過這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只有時間才能證明可能發生的一切。國際知名的計算機公司有過為保持技術獨立性,投資研發計劃卻以失敗而告終的先例,例如英特爾的IA-64計劃和蘋果公司的VAX系統。I系列之所以成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商用計算機,其原因正是我們持久地迎合業務的需求。
在I系列平臺我們采用了高度集成的計算體系,這就增強了自我康復功能。近來不是病毒很活躍嗎,I系列用戶沒有出問題,這也說明了IBM所付出的成本給客戶帶來的價值,其生命周期會更加長久。
《商務周刊》:您提到保持技術獨立性,但我們又要考慮硬件的兼容性,這里面似乎存在著矛盾,是不是會提高成本?
Soltis:其實,技術獨立性方面我們會堅持自己的計算體系,因為IBM希望向通用型服務器方向發展。當然我們也會有大型主機,這些是通過高性能芯片實現的。以Power5芯片為例,可以用于大型主機,也可以通過低功耗狀態運用于低端機器上,所以用戶可以將不同平臺上的設備運行于同一主機。
《商務周刊》:但是活躍的病毒,到處的安全漏洞,再加上本來就低迷的IT業,您真的認為I系列這么樂觀?
Soltis:現在大型的復雜產品比如微軟公司的word軟件已知的錯誤就達上百個。其實縱觀軟件發展的歷史,功能越強大的軟件,其可靠性相對越差。但用戶錯誤地認為質量差是理所應當的。慶幸的是,我們開始對操作系統抱怨,這是個良好的信號。
不過,硬件的生命力是通過軟件來實現的。目前,硬件系統已經非常優秀,現在關鍵問題是如何創新。技術本身無非是向具有自我優化、自我配置和自我保護能力發展。未來幾年,IBM將投資10億美元進行eLiza計劃研發活動,以加速自我管理系統技術的實現,I系列在創建自我管理系統時將處于領先地位。
《商務周刊》:分析師們認為,現在技術復興時期遠未到來,越來越多的人把技術創新看做是冒險的游戲。在現有技術趨勢不明朗的情況下,您又怎么能預見到技術創新的未來呢?
Soltis:我最喜歡的冒險游戲就是預測未來的計算技術。如果被稱為冒險游戲,可能不包括任何技術成分,這就像賭場一樣,但可怕的是你刻意地玩很多賭博游戲,卻沒有成功的機會。其實,大多數軟件預測者們都認同:“除非軟件的開發方式做出重大改變,否則未來前景將非常黯淡。”編寫高質量軟件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將來也不會輕松。問題在于如果我們不冒險,我們就不可能進步。很多人可能認為,你并不能判斷市場什么時間會準確的興旺,或者說用戶何時需要我們的方向,但是只有做好準備,才能保持技術領先。
《商務周刊》:您或許并不認為存在所謂的飛躍式發展,但是技術創新中的質變畢竟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Soltis:我并不否定這種里程碑式的發展動力。這種飛躍是由技術積累而產生的。正如你不可能有一天突然宣布寬帶時代或電子商務時代已經到來一樣。其實,I系列經過了漫長的完善過程。15年后的今天,除了計算體系的完整外,我們在很多方面做了優化,例如,使用更優秀的中間件,但研發方向沒有改變過。也就是說計算仍然是IBM的優勢。
《商務周刊》:現實情況下,軟件和硬件的增長份額都非常有限,您又如何預計技術創新的未來呢?IBM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Soltis:我認為單一研發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是應用為先的時代。各種手持設備和應用豐富起來,你可以隨心所欲地以你最喜歡的方式與別人聯絡,或者告訴別人你不存在。應用時代意味著更多服務的投入。
IBM提出過服務策略,但IBM仍將扮演技術巨人的角色,因為我們具有計算的基礎。I系列已經形成非常完善的計算體系,從服務器到應用端都是I系列,同時將其他計算運行于同一平臺,實現不同應用,所以從IBM技術策略中可以看到其市場為先的理念。
兩年前,IBM已經從東芝和索尼達成一致,共同開發新的芯片,用在索尼PSII上,當然用途還可以適用于機頂盒等各種環境中。這就是通用性,不僅用于現有系統中,而且用于未來系統。
IBM倡導的自由世界
《商務周刊》:I系列最初只支持IBM一種硬件平臺,而沒有立刻推廣,這是為什么呢?
Soltis: 很多年前,IBM開發服務器的時候,不同實驗室和不同單位開發不同的服務器,大多數沒有實現分享。假如把任何研發單位挖出來,都可以開發一套完整的系統,但是我們沒有這樣做。因為單獨成系統而不考慮通用性,會給IBM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今天,IBM有不同產品以及產品單位,但是已經實現技術分享。時至今日,任何研發單位都不能獨立IBM而存活。
《商務周刊》:您曾提到過eServer不僅是名稱的改變,那么這是否意味著IBM策略的改變呢?這個改變對于IBM和用戶而言又有什么實質性的意義呢?
Soltis:這恰恰明確了IBM在服務器方面的長遠規劃,我們希望通過共享軟件和跨平臺,利用各種技術來繼續尋求降低成本的途徑。
事實上,IBM公司的管理人中曾經在許多場合說過,我們計劃從依賴專用服務器和操作系統的狹窄領域向中間件、服務和技術領域轉變。集中銷售包含有操作系統和應用包的eServer硬件平臺。許多分析家預言IBM公司將很快推動這一硬件平臺實現。
這實質上是IBM通用性策略的轉變。30年來,我曾參加過不同IBM平臺系統的開發工作。其中一些耗資巨大的項目以失敗告終。技術只是一種原因,大部分失敗的項目對客戶沒有好處而只對IBM公司有利。
《商務周刊》:目前IBM已經投資實施eLiza——支撐多平臺的軟件開發計劃,是不是可以說IBM寧可犧牲自己的利益,而向自主計算靠攏呢?
Soltis:這是市場需求的結果。硬件變得越來越可靠,而軟件變得不可靠了。這一系統的目的,是軟件失效時系統能夠自我恢復,同時防止黑客襲擊。有專家相信,在2006年,特別當IT技術的費用和系統故障俱增時,自我恢復功能的重要性將迅速上升。
由于計算的復雜性和系統數量急劇增加,IT人員缺乏管理這些系統環境的能力,導致市場迫切需要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恢復功能的系統。實施這一計劃,就是幫助用戶的系統自動組織和分配任務。
目前,這項計劃是IBM服務器部門和存儲產品的最大單項投資,開發預算是5億美元,占去部門總研發計劃的25%。可以說我們正在向自由計算時代邁進。
《商務周刊》:自由計算僅僅指自我恢復和自我管理能力嗎?
Soltis:舉個例子,我們每天都重復相同的事情,而不僅僅是應對疾病。當你奔跑搭乘出租車時,呼吸加快,能量供給增加,而這并不是思考之后發生的。而我們的計劃就是讓eServer成為自我管理系統。自主計算要比自我管理能力更加在“無意識”狀態下發生,實現自我管理方式的自動化。
它的需求來自三個方面:首先是軟件的可靠性下降;第二是數據的爆炸式增長,計算機需要能夠自動平衡負載;第三是用戶和連接設備數量的增加。如果用現在系統管理技術來支持10億的連接用戶,將增加2.5億名人員進行IT技術維護。
在AS400剛推出時,我們的廣告語是“管理你的業務,而不是管理你的計算機”。其實,挑戰半個世紀以來一直使用的技術并非沒有困難。關鍵是性能和價格比,從現在來看隨著Linux系統服務器的推廣,這一技術運行將廣泛傳播。
《商務周刊》:似乎自由正成為技術發展主流。微軟開始是主張自由的,但后來發展到壟斷的嫌疑。您認為這種自由的時代能帶動IBM業務范圍擴大,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嗎?
Soltis:我真的不喜歡壟斷這個詞,我的工作是做市場和用戶需要的技術研究。基于客戶需求(On Demand)的發展模式,并不違背社會前進方向。IBM由于收購了普華永道后,有更強大的咨詢力量去把握市場需求。IBM是由大型商用機發展而來,向其他方向發展更為容易。其實自由的技術平臺只有發展策略而已,沒有什么過度業務擴張的嫌疑。
科學家的職責
《商務周刊》:您曾經在大學做過多年教授,本人也兼職于多所大學客座教授,為什么選擇了企業研究中心呢?IBM有特殊的吸引力嗎?
Soltis:你或許知道我以前是明尼蘇達大學的教授,與企業研究院之間也常來常往。至于我為什么選擇企業,是因為我更愿意使技術研發產生應用價值,IBM幫我實現了技術應用的夢想。 今天,IBM在大型計算應用于生命科學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我獲得非常高的滿足感。
《商務周刊》:我認為,大學教授是個相對自由的職業,而企業研究則因為有明確商業目的。您的研發思路是否會受到限制,當您的想法與IBM決策發生沖突的時候怎么辦,您有沒有試圖改變過IBM的決策?
Soltis:IBM是個非常龐大的公司。我覺得IBM像個航空母艦,而我更像是一條小船。如果個人與公司看法不一致,就如同小船要為航空母艦導航,這的確是件難事。不過,在我堅持不懈推動下,我也確實改變過IBM的方向。
就拿不同平臺上使用共同的Power P芯片來說吧,我希望IBM所有平臺,不管PC或是服務器,都使用此芯片,為了讓IBM上層接受我的意見,真的花了很大力氣。個人力量有限,還有其他同事共同努力完成了論證工作。居然這個“大家伙”采納了我的意見。我的感覺是,你想左右它非常難,但是你一旦能夠左右它,IBM的確能完成其他公司不能完成的任務。
《商務周刊》:從與您的談話中,我發現您的溝通能力很強,您沒有想過當管理者嗎?
Soltis:我現在認為我就是企業家了,因為我的想法可以被別人接受,能給別人帶來價值。其實IBM的科學家的熱情和巨大干勁對每個人潛力的激勵是超越常人的。或許有時你會發現他是表達藝術的大師,能說服開發人員和經理心甘情愿地跟隨著他。
因為在IBM必須讓我們的研發產生價值,所以我是IBM的科學家,也是商人,我必須讓別人接受我的想法。
《商務周刊》:那么您到底扮演了哪種角色?
Soltis:我的角色是獲得技術靈感,并與我的研發隊伍達成共識,幫助IBM研發和投資決策,并使之產生價值。舉個例子,在今天,建立一個最先進芯片工廠投資是很大的,現代化芯片工廠需要不同服務器和不同芯片,這非常現實,所以我們必須考慮技術專用性和通用性的問題。當然,我必須和同事一起使研發體制從產品為導向的機構向市場導向轉變,并可能讓客戶參與到研發中來,因為客戶的意見在市場銷售的決策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還需要扮演管理者的角色,掌握研發全局,或許每個局部研發者不知道在做什么,但我必須有個明確的研發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