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人類社會將由知識學習型向知識發展型轉變,各國的終身學習體制日趨成熟。面對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語文教學也應當有新的改革和突破。
一、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研究能力,應作為語文教學任務之一
從信息論的觀點看,各科知識就是信息源。學習的實質就是信息的獲取、加工、儲存與應用。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信息研究方法與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實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對知識信息要加工,通過系統整理、結構性整合,將信息區分出重要信息與次要信息,再經過聚集進行分析研究,有助于知識的識記、理解、保持和提取,有助于知識內化與能力的形成。
從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要求看,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應當屬于認知能力、表達能力范圍,這幾種能力都與信息能力密切相關。因此,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研究能力大有必要。
信息意識與信息能力的培養應當從小抓起。在低中年級,學生的語文認知結構屬初建期,應注意知識積累的邏輯結構和網絡結構,教會學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學習分類整理,引導學生按時間、空間、發展順序等關系進行信息分析研究;在高年級,能按照因果關系、層遞關系、分合關系整理信息,嘗試進行對比研究。信息化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對教材理解深刻,并且記憶牢固,對知識遷移、能力的提高也是十分有利的。
二、語文教材改革應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
從21世紀全球化、信息化社會特點出發,我認為語文教材改革應當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教材結構要更新,知識內容要篩選,大膽刪除陳舊的知識,留下“核心的”、“基礎的”、“有生產性的”、“再生能力強的”知識;二是教材知識結構應有利于構建學生語文認知結構和能力結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教材要有新時代特點,要與新時代的發展相結合,要加重讀、寫的分量;三是教材知識結構編排體系要有利于在教師的指導下,保持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便于應用;四是教材作業練習總量要進一步精簡,減少機械的、簡單的、重復性的練習,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語言文字是人類思維表達的工具,是文化知識的載體,是信息交流的依托。“學好語文是學好一切的根本”(呂叔湘)。信息時代的語文教學應當更加顯現語文工具性特點,在語文教材改革中應當增加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生信息意識和信息研究能力的內容。
三、關于構建信息研究型的語文教學策略
知識也是信息,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信息的獲取、加工、儲存的過程,人們的認知過程是對信息的有效識別、理解、保持、提取的過程。在這里,教師的教學策略應當符合學生認知過程、信息研究過程的特點,學生的學習策略應當符合信息研究的規律,三者之間具有相關性。
如何構建新的語文教學策略呢?
首先,要更新觀念,樹立新的教學觀,對原有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其次,要在繼承前人的優秀成果基礎上,構建信息研究型教學策略;再次,在實踐中創造新穎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不斷完善和發展語文教學;最后,借鑒與吸收信息學的科學方法來開展語文教學改革。
(作者單位:綏化市第3中學)
責任編輯/郎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