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是杜甫唐大歷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時所寫。全詩通過登高時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昂、動人心弦。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多抒寫自己對國家現狀的擔憂,抒寫自己的抑郁,表現人民的疾苦。在教學《登高》一詩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杜甫作為偉大的愛國詩人那種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更要讓學生學習杜甫詩歌中沉郁頓挫的風格。
首先,根據詩歌內容塑造一種特有的意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自覺地融入其中,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情感。
在教學《登高》一詩前,我先根據詩歌內容,描述了這樣一幅畫面: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在夔州長江邊。寒風凜冽,萬木凋零;樹葉飄飄灑灑,江水滾滾奔騰。在凄冷的風中,幾只孤鳥在飛旋,遠處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朝山上走來,他步履蹣跚、跌跌撞撞、百病纏身。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團圓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卻一生坎坷,窮困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時,國家也正處于戰亂之中,他一個人在異鄉漂泊,面對萬里江河,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葉,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形象而動情的語言描述,勾勒出了一幅凄涼的畫面,渲染出了悲涼的氛圍,沖擊著每一位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受到感染,自覺地融入到了詩歌創作的特殊背景中,去感受作者的思想,理解作者、體味詩歌。
其次,根據詩歌內容精心設置問題,層層設疑,引導學生理解詩歌。
在大致交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我精心設置了一些通過認真閱讀、仔細思考就會解決的問題,逐步地引導學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1.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的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回答:共描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風用“急”、天用“高”、猿用“嘯哀”、渚用“清”、沙用“白”、鳥用“飛回”來描寫。
2.急風、哀猿,給人什么感覺?
回答:急風使人感到冷,哀猿的叫聲使人感到凄涼。
3.急風使人感到冷,是身體的冷,還是心靈的冷?從哪兩句詩中可以看出?
回答:既有身體的冷,又有心靈的冷,但更主要的是心靈上的冷。從“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中可以看出:百病纏身的詩人在凄冷的寒風中,獨自登臺,內心的孤寂、內心的寒冷是可想而知的。
4.“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表明了作者此時怎樣的狀況?可看出作者此時怎樣的心情?
回答:表明了作者此時已經鬢染白霜、百病纏身又被迫放下了酒杯。作者此時可以說是處在人生的“冬季”,年老多病又恰逢亂世之中,那種擔憂自己、擔憂百姓、擔憂國家的心情自然也就顯現出來了。
如此精心設置一系列問題,逐步地引導學生,使他們很容易就理解了詩人在詩歌中所表現出那種艱難潦倒之苦、孤寂悲涼之意;體味到了詩人那種欲哭無淚、欲喊無聲的悲哀之情。
最后,認真指導學生誦讀,使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對詩歌的理解。
詩歌教學離不開誦讀。朗讀是加深對詩歌意境體味的最好方式,是直接感受詩歌音律美的行之有效方法,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提高學生自身素質的可行之法。
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我認真地指導學生朗讀。首先,指導學生把握《登高》四節詩的情感分別是:痛惜、痛心、痛苦和憂國憂民,以此確定全詩的基調。其次,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拍、層次和韻腳;讀出語調的升降、語速的快慢、語音的輕重。如此反復朗讀,很快就會達到熟讀成誦、爛熟于胸了。
對于《登高》這首詩的教學,采用再造意境、層層設疑、指導誦讀的方法,是有效加深學生對詩歌理解的可行之法。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藝術學校)
責任編輯/郎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