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最前沿學科。近年來,我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嘗試形成了“導、探、發、證、用”五步教學模式。
“導、探、發、證、用”五步教學模式就是在教師引導下,采用多種教學媒體和手段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大膽猜想,發現規律,運用所學知識驗證規律,最后進行創新應用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模式主要操作程序如下:
第一環節:導,即導入新課
就是圍繞學習目標,為新課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求知興趣,使學生產生積極探索的心態。常用方法有:實例導入、類比導人、發現導人、設疑導人、趣味導人等。
第二環節:探,即引導探索
就是針對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親自探究、獨立思考、大膽猜想、敢于質疑,以達到開發智力、培養能力、提高創造性思維品質的目的。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注意引導的科學性、啟發性和藝術性。
第三環節:發,即發現規律
就是學生在探究的基礎上肯定或否定已有的感性認識,獨立或在教師的幫助下找到數學課程各環節之間的聯系,形成概念、公式、定理等。
第四環節:證,即證明規律
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抽象得出的數學概念、公式、定理進行論證、加工的過程。在論證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引導學生用數學思想方法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探索出證明問題的方法。
第五環節:用,即應用創新
就是通過多層次、復式的綜合練習和課后延伸題來鞏固、強化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鼓勵學生獨創解法,提倡一題多解,求異思維。
課后延伸以思考題的形式布置。題目的設計要具有挑戰性,多觸及其他學科和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始終既能深刻理解、體會知識的內在聯系,又能學以致用,在實踐中進行再發現與創新。
布魯納認為:學習、了解一般的原理、原則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培養一種態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態度,做出假設、推測關系、應用創新、解決新問題或發現新事物的態度。他還指出,學習有以下四點作用:(1)提高學生的潛力,學習如何對信息進行轉換和組織,使他能超越該信息,挖掘信息中隱藏的知識;(2)使外部獎賞向內部動機轉移;(3)學會做出和發現最優方法和策略;(4)幫助信息的保持和檢索。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是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的一個復雜的動態性總體,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教師和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下進行集體認識的過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的主動構建,是學習者主動地構建心理表征的過程,不是被動的鏡面式的反映。
“導、探、發、證、用”五步教學模式正是基于上述理論產生的。
在“導、探、發、證、用”五步教學模式中,導是關鍵,探、發是核心,是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嚴密邏輯思維的重要環節。
運用這種模式,教師必須通曉整個知識體系和熟悉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思維過程。同時又要容忍學生出錯,不過早地給學生定位,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這種模式比較適用于數理學科,特別是以規律的得出、定理的發現、公式的推導為核心的課型。
“引、探、發、證、用”五步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現有:
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實踐證明,這一教學模式能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按照學生的學習過程、認知規律安排教學過程,在教學中創造了一種寬松開放的教學氛圍,注重學生的探究過程和參與程度,讓學生嘗試運用自己經過思考而設計的方法、程序去解決問題,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2.確立了新型師生關系
在這種五步教學模式中,師生關系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引導者。教師的作用在于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給學生充分的自主空間,讓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
3.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和數學素質
學生在“引、探、發、證、用”五步教學模式各環節的參與過程中,感性認識不斷上升為理性思考,培養了學生求真求是的科學態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引、探、發、證、用”五步教學模式,注重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激發、維持、發展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運用各種學習策略,創造各種條件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以及成功的機會,構建了學生學習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有利于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全面發展和創造發展。
課題5.9 正弦定理(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掌握正弦定理,初步運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理解用向量方法推導正弦定理過程,進一步鞏固向量知識,體現向量的工具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正弦定理的證明和理解。
教學難點:正弦定理的證明。
教學模式:“導、探、發、證、用”五步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出問題:(1)如圖1:固定△ABC的一邊CB及∠B,使點C繞著AC轉動,思考AB的長度與上C的大小有關嗎?當C變大時,它的對邊AB的長度怎樣變化?
│AB│與角C(的三角函數值)有關。

(2)能否用一個等式把這種關系精確地表示出來?(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向理性思維過渡,激發求知欲。)
二、引導探索
針對上面(2)問,從特殊情況出發,如圖2,在直角三角形ABC中,研究各邊與其對邊的關系,
sinA=a/c,sinB=b/c,sinC=1=sinA/a=sinB/b=sinC/c
設問:這種關系是否可推廣到一般的三角形中去呢?
三、發現規律
在任意三角形中,都有成立(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四、證明猜想
1.設問引證,完成證明
首先證明:在銳角三角形中,sinA/a=sinB/b=sinC/c成立。
設計問題:(1)向量是工具,能否用向量的有關知識完成上述命題的證明?
(2)要證sinA/a=sinB/b=sinC/c成立,只需證asinB=bsinA成立,這里涉及到長度和角的三角函數值,是什么可以把兩者聯系起來?(數量積)
(3)你能找到作數量積的兩個因式嗎?
(4)在三角形ABC中,AB=AC+CB,另一個作數量積因式的向量如何找呢?(引導學生可這樣考慮,要使作數量積之后,運算簡單,同時可使角的三角函數名稱發生改變,找什么樣的向量?)
(5)找到的單位向量j與各向量夾角分別是什么?證明過程略。
在鈍角三角形中,完成上述結論的證明。注意與銳角三角形的區別。
正弦定理 在一個三角形中,各邊和它所對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A/a=sinB/b=sinC/c
(通過層層設問,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逐步明確怎樣用數量積完成定理的證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分類討論和從特殊到一般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
2.剖析定理,加深理解
(1)從表達式結構看,它體現了數學的和諧;
(2)從方程的觀點看,可知三求一。
五、應用創新
例1.在△ABC中,已知c=10,A=45°,C=30°,求a。
例2.用正弦定理證明
S△ABC=1/2absinC=1/2bcsinA=1/2acsinB。
(例1鞏固基礎,例2創新提高。)
小結過后,延伸拓廣思考題:
1.正弦定理還有其他的證法嗎?寫出你能想到的其他證法。
2.正弦定理還可表示為sinA/a=sinB/b=sinC/c=2R,你知道其中R 的幾何意義嗎?如何證明這個式子?
六、布置作業
外國船只除特許者外,不得進入離我國海岸線d海里以內的海域。設B和C是我國的兩個設在海邊的觀測站,B與C之間的距離為m海里,海岸線是過B、C的直線。一外國船在A點處,現測得∠ABC=α,LACB=β。試求α,β滿足什么關系時,就應向未經特許的外國船只A發出警告?
(作者單位:大慶市第1中學)
責任編輯/劉維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