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各級中小學校面臨的一項新的課題。自從實施課程改革實驗任務以來,我們在實施農村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上,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要求,從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利用農村學校課程資源優勢,突出農村學校的特色,進行了校本課程開發實驗。以下是我們的一些體會。
一、“三個突出”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靈魂
讓教育充滿思想,讓學生具有特色。沒有特色,就沒有活力、競爭力和生命力。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基地而開發的課程;是以學校、教師、學生為本位,為主體的課程;是依據學校的教育哲學利用當地課程資源而實施的課程。因此,校本課程開發,必須“就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結合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在實驗中我們依據《綱要》精神,首先要求各校做到“三個突出”,即:“突出學校辦學特色,突出學生個性發展,突出教師積極參與。”將“三個突出”作為校本課程開發之魂。
團結中學在校本課程開發上遵循了“為農服務”的辦學方向,將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使學生把“學會生存、學會勞動、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發展”作為實施目標。團結中學還在各年級開設了以農村生產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必修課,同時在各年級開設了3至4門選修課,讓學生自主選擇、自愿參加,較好地滿足了學生的需求,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二、“五個必須”是校本課程實施的根本
開發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補充和完善,是對國家某些課程的延伸和拓展,具有鮮明的學校特色。因此,在實施中,我們強調校本課程絕不能是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再現,應該做到“五個必須”。
1.必須注重課程的有用性和功利性
有用性和功利性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是檢驗校本課程開發是否成功的試金石。在校本課程的實施中我們要求各校在開發課程之初要有課程開發方案,有相應的領導組織,要進行價值認定;要進行廣泛的社會調查;在實施中對學生、教師、家長進行反饋調查;針對教學實際、學生實際、社會實際,及時調整、充實教學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學生發展的需求。
2.必須注重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體現問題解決式教學
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因地、因時、因人而設置的,在實施教學時要帶著問題入境,在解決問題中創新學習;還應當帶著新的問題出境,為學生的自學引路,為下次學習奠基。“問題——探究——創新”的教學模式,可使校本課程教學呈現出勃勃生機。
3.必須以學生的體驗活動為主要的學習方式
校本課程的學習方式應當與校本課程的教學模式相適應,應當以主體體驗活動為主。在“種桑”、“養蠶”的學習中,團結中學組織了研究小組,讓學生參與桑樹栽培全過程,參與養蠶、采繭全過程。通過主體參與、操作體驗,使學生掌握了種桑、養蠶的本領,有的學生還在自家搞起了實驗。
4.必須體現多元化評價
多元化評價是校本課程開發和發展的動力。在實驗中,我們還分別構建了“學生的評價體系”和“教師的評價體系”,設計了評價工具。學生實施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等多元評價,將評價結果記入綜合評價表,記人成長記錄袋。教師實施自評、互評、生評和校評等多元評價,將評價結果記入綜合評價表,記人教師發展性評價檔案,同時設計了對學校進行評價的工具,將評價結果與督導評價、學校評優結合。
5.必須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校本課程的實施,既要體現出地方性、鄉土性,又要體現出現代化和時代性。因此,校本課程開發應面向現代化,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平臺上。目前,雖然農村學校的教學手段還很落后,但我們要求各級農村學校要有現代化的思想,盡量應用現有的現代化手段進行校本課程開發。
三、“六個結合”是校本課程運行的途徑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種動態、漸進、持續的過程。為使其運行有序、科學、適切,我們做出了有方案和制度、有組織、有價值認定表、有課程綱要、有活動計劃、有教學設計、有文本音像資料、有學生評價工具、有教師評價工具、有經驗總結的“十有”規定。還實行了“六個結合”。
1.課程開發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
二克淺中學結合歷史學科社會調查,開發了鄉土歷史校本課程《可愛的家鄉——二克淺》,使研究性學習成果顯著。
2. 校本課程開發與農民“綠證”教育相結合
九井中學從當地實際出發開發了“庭院種植類”、“大田種植類”兩大類十余種校本課程,切實提高了“綠證”教育質量。
3.校本課程開發與信息技術教育相結合
一些學校將當地的教材資源、活動資源建成網站,不斷完善,使校本課程持續發展。
4.校本課程開發與學科教學相結合
如,語文課的“快速作文”、美術課的“工藝美術”、英語課的“四結合實驗”等都是學科教學的延伸和拓寬。
5.校本課程開發與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
第七小學結合環保教育開發校本課程“放飛綠色的希望”,通過“綠色超市”、“樹的遭遇”和“三代人植樹”等活動使學生受到了環保教育。
6.校本課程開發與學校各類實踐基地建設相結合
我們結合農村學校的各種學農基地開發了種植類、養殖類、加工類、生活類、人文類等幾十種校本課程,使課程實施得到了強有力的基地支撐。
總之,校本課程開發前景廣闊,我們要充分挖掘、利用農村的課程資源,鞏固農村教育改革成果,不斷探索,再創佳績。
(作者單位:訥河市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李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