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來,我一直從事特長班的美術教學工作,在教學方式、方法上,也逐漸摸索出一點行之有效的經驗。在這里談一下我對色彩教學的感受。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以抓色調和觀察方法的訓練為重點。這也是教學大綱提出的基礎色彩教學應注重的最基本的兩點。
課堂上,我首先向學生講明教學意圖和要求,使學生明白在這一階段的學習中要解決哪幾個問題,如構圖、色調、環境色、固有色、形色結合等。這也是我要檢查的課題,學生也可以自檢。
擺置靜物是教學中很重要的環節。在這一環節,我特別注重物體組合的疏密與平衡,不同質感與色調,色彩上的黑、白、灰關系及大色塊、色彩空間等諸多因素。在畫的具體過程中,我讓學生對同一組靜物先畫一兩個小的稿,然后再畫一個小的色彩稿,定出色調,做到心中有數。落實到4開紙的大稿上時,我要求學生用褐綠色把稿子打得越精細越好(包括投影),并畫出素描的明暗關系。
著色時先從暗色調畫起,因為重的色調在大關系中容易把握。我讓學生找出光源色、固有色、環境色和投影在畫面中的分布情況。以此為基點,整體的色彩關系要盡快跟上,因為人的眼睛對某一物體注視久了,感覺的敏銳性會降低,不容易看出色彩層次上的細微變化,因此要趁感覺新鮮時就把大關系找準。切忌大塊顏色鋪完后發現不對而另起爐灶。雖然水粉畫的顏色可以畫得很厚,類似油畫的效果,但如果不在一兩遍內就畫準,而寄希望于反復涂抹來找準,則很有可能畫灰、畫臟。我的體會是最好一兩遍就成,在畫的過程中,調準你感覺到的那個顏色,其實是在調色盤中進行的,反復多練也是這一過程的重要環節。畫到這個時候,我提示同學們停下來,用自己的小色稿與畫面進行比較,看看幾個大的色塊是否畫對了,色調是否準確了,你對色彩的第一印象是否表現出來了。
觀察和比較有兩個主要作用,一是通過尋找使我們落筆有依據,二是通過比較發現問題。學生們可以自己檢查亮的是否亮起來了,暗的是否暗下去了,形色配合得怎么樣,是否出現小粉畫中常出現的粉、臟、灰、生、火、飄等毛病。學生們總是著急看到最后的效果,畫面進行到一半就把高光點上去了,我告訴他們:“不要為畫完而奮斗,要為畫對而奮斗。”
調色盤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工具。很多同學都用調色盒的蓋來代用,很不利于我們的學習。我讓他們盡量買一個大點的搪瓷盤來用,調色的過程很重要,調色盤大了,可以在上面劃分出不同色區,比如重色區(分冷暖)、灰色區(分不同的色彩傾向)和亮色區,用起來很方便,你要用的顏色在上面也很容易就找到,既省時又方便。
學生們常為調不準色而苦惱。我覺得這里面有兩個因素,一個是觀察得不夠準,比如一塊亮部的紫灰色,是暖紫還是冷紫?是偏褐味的紫還是偏綠味的紫?二是畫得少,調色的經驗不足,這需要多嘗試、多實踐。我常說看色要準,調色要穩,調不出,再調,反復調試直到把你感覺到的那個顏色調出來。學習色彩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平和的心態比什么都重要。
我在教與學的課堂上極為重視大色調、大色塊的處理。色彩空間關系及物體之間的環境色的運用,嚴格要求造型準確、構圖完整、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凡是我們落實到畫面中的物像都是畫面整體當中嚴謹的組成部分,任何一個部位的失敗都會影響畫面的整體效果。保持畫面的色彩亮麗,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所追求的。
在教學實踐中,我十分細心地注意研究靜物的擺置,從提高學生的繪畫興趣人手,激發學生的色彩感覺,進而提高課堂作業的質量以及教學的效果,提示學生多多觀察、多多思考、多多比較,做到一絲不茍。
(作者單位:雞西礦業集團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李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