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我省的省級課改實驗區開始依據《課程標準》,使用新教材進行教學了,越來越多的教師加入了課改的行列。暑假期間,實驗區所有起始年級的教師,都參加了“課標”和教材培訓,基本實現了不培訓不上崗。應當說經過培訓,教師們對課改理念有了初步的了解,激起了投身課改的熱情,培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開學后,每個教師都努力在教學中體現課改精神。可是,日常的教學不是準備一節公開課,而是日復一日,一節一節地進行下去,往往容不得細細地去想、去琢磨。如果沒有相應的培訓措施,有一個問題就會不斷出現在大家的心頭:怎樣教學才算是體現了新的理念?新的教學模式應當是什么樣子?即使看過一些示范課的教師也會發出這樣的疑問。也許人們很快會有這樣的感覺,其實學校一切如故,校園沒變,只是所用的教材變了,久之,課改就會變成事實上的僅僅是換教材。這樣的心態或多或少地會在許多教師身上有所反映,發展下去就會阻礙課改的深入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思考在組織了大規模的培訓之后,平時的教學應當注意什么?課改理念怎樣才能變為教學現實?下面從兩方面來談談如何做實校本培訓,使教師真正從行動上進人課改。
一、培訓的核心是對教學的反思
進入新課改,使用頻率很高的一詞是“培訓”。對教師進行有效的培訓,能讓教師大致了解課改要干什么,心里有個明確的目標,知道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保證課改在最初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所以,集中培訓是十分必要的。開學后大規模培訓不可能多搞,培訓更多的是立足于學校本身,搞好校本培訓是保證課改不斷深化的持續推動力。
進行課改校本培訓,首先,應有必要的措施保證,并使之制度化、長期化。要安排多樣的研討形式,創造教師共同切磋課改環境、反思教學的氛圍;充分調動全體教師投身課改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全面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和專業水平。
其次,校本培訓的核心應是以人為本。我們先看對培訓的一般理解。“培訓”從字面上看是外力對某件事物的培養訓練。本次課改一個很重要的思想是:在課改過程中,教師不是簡單的執行者,教師應當是新課程的研究者和創新者;教師不再是單純教教材的教書匠,而是育人的靈魂工程師,所以外力施以的“培訓”是不能最終解決問題的。外因是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為了使教師把對課改研究變成自覺行為,“訓”應變為“研”,校本培訓應發展為人本培訓,培訓的目標應當是由外力培訓型變為內省反思型。教師在大規模培訓中接受了新的思想,若要在教學中得以實施,必需要有個“悟”的過程。比如:教師的角色怎樣才算變化,變到什么程度為宜?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變,怎么引導其變?怎樣創造變的條件?讓學生探究應把握到什么程度?在什么地方展開?什么叫課程資源,怎樣重組等等,類似這些問題會出現在每天的每節課中。因此,要想讓課改精神深入到每位教師的心里而且變成行動,就應當依據新理念對每天的教學進行反思,“悟”其中的道理。只有這樣的教師越來越多,才能保證課改不斷深化。
二、學的反思要定格在教學細節上
通常我們搞培訓或者搞教研活動,組織公開課進行教學觀摩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工作形式。對于做公開課的教師,任務落到頭上,自然要精心設計,一般情況下還會有許多人幫助準備。公開課的質量一般都不錯,新的教育理念能得到充分的體現,起到了較好的示范作用。但是大多數教師聽罷課后,只知道好卻學不了。因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這樣上課好是好,但對于每周負擔十多節乃至二十多節課的普通教師來說,每節課都能那樣嗎?顯然是不可能。課改以后大家都在探討新的教學模式,所有的課改課堂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這是可喜的現象。但我們是否注意到,對于每天都在進行的課堂教學而言,課改的理念不一定全是體現為外在的形式發生了多大的變化。而一種思想,一個理念體系,恐怕也不是一兩個模式所能涵蓋得了的,更多的應當是在細節上發生變化,甚至可以說,細節更能體現教育觀念轉變的深度。這里的細節包括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也就是構成一節課的教師所有行為要素。如果所有細節都不是隨意而發,而是圍繞實現課改理念展開,是新教學策略的體現,那就可以說基本實現了課改目標。
例如,讓學生主動探究、發現規律,在探究的過程中對知識發生的過程進行體驗,這是本次課改倡導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學生學習方式改變的主要標志之一。但事實上并非所有的知識點都值得探究,也不是所有問題都能討論得起來。如果就此回歸到講授現成的知識,顯然有悖于課改精神。所以,新課改雖不排斥講授形式,但教師講授的方式、語言的指向、提出問題的質量、課堂進程的調度絕對要發生變化。如果教師的語言,始終把握到要有利于刺激學生自己去尋找知識發展的脈絡和規律上,使師生在思維層面上互動,應當說就是在實現著課改理念。反之,也許有的課形式上已經很熱鬧了,但仔細品味,會發現在熱鬧的形式下,學生實際不能越教師預設的方案一步,一切都是“按程序,有計劃”地進行。這樣的活躍反而成了形式主義。
再例如,新的課改要求教育要民主,要平等善待每一個學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承認學生的差異,讓每一個學生得到適合他自身發展的教育,這是非常現代的教育理念。可是由于廣大教師多年的習慣和舊的學生觀支配,這樣的理念在實踐中很難落到實處。這種教育理念的教學要求,實現它必然是體現在細節上。也許教師的一個贊許的眼神,會讓學生覺得天更藍;而一個不起眼的輕視神態,會久久窩在學生心底。教育的真正效果恐怕要待孩子步入社會后才能逐漸顯現。所以課改是對教師的高要求,教師要具有社會責任感,要對每一個學生負責。
2002年9月,全省各市(地)及省級實驗區的領導齊聚寧安市,共同研討課改的推進及培訓工作。會議需要由先行一步的國家級實驗區(大慶市薩爾圖區和寧安市)出觀摩課以做示范。初中有六節課的任務,由于會場的容量等實際問題,準備時僅安排了40名同學的坐位,這樣將導致一個班中有些學生將不能來上這節觀摩課。為了避免發生這樣的事,我們做了這樣的要求:不論使用哪個班級上課,這個班級的學生一個不能少,具體困難由組織者來克服,并強調這是個硬原則。出課學生的多少無疑只是個細節,更是聽課人不會理會的細節,但這里卻透著新的理念:我們絕不能因為任何一種原因,而讓這個班級的某些學生失去參加一次觀摩課的機會,而這些學生極有可能是稍差的學生。教師上一節課的成與敗是小,避免一個孩子由此造成的心理創傷才是大事,因為那可能會影響他一生。盡管挑好學生上公開課并不是少見的事;盡管即使沒讓一些學生來,聽課者中也沒人知道;盡管聽課者即使知道是部分學生上課,也不會有異議。但是,面對新課改,我們絕不能那么辦。在全省大型教研活動中作課,能做到這一點是對每個學生真正負責的體現,保持履行社會責任的自覺性,在課改中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對以上兩種理念實施的分析中,說明課改重要的是在每個細節上體現新理念,而不是盲目追求形式上的變化,雖然必要的形式也是十分重要的,但精品都是在細節上下工夫。
課改沒有專家傳授實現之法,課改呼喚研究型教師的出現,課改需要具有理想主義情結的人,讓我們全身心投入課改的研究行列吧,為了我們國家更美好的明天。
責任編輯/倪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