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縣級行政區域推行政府采購大致是從2000年初開始的。一些地方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泡沫化”現象依然普遍存在。許多地方不顧實際情況,貪大,圖熱鬧。在表面轟轟烈烈的背后,一些窮縣政府采購因采購量偏小,成了空殼中心。還有許多地方在推行政府采購中,存在許多變異行為,嚴重影響了縣級政府采購市場的健康發展。
在推行政府采購過程中,許多地方出現“縣縣建機構”的“大躍進”熱潮。湖北省某市一位負責人針對本地情況批評說:許多縣是在趕時髦,隨潮流,在還沒有了解政府采購制度是怎么一回事的時候,就盲目地忙著建機構、拉人馬,生怕自己落在別人后面。結果是機構設置散亂。
記者綜合廣東、湖北、福建等省縣級政府采購的現狀,機構設置散亂大致表現為下列幾種情形:
機構名稱五花八門。各地政府采購機構稱謂不一,大致有“政府采購管理辦公室”、“人民政府采購辦公室”、“政府采購中心”、“人民政府采購中心”、“政府采購(控購)中心”,“物料供應中心”等。
機構設置不規范。有的地方的政府采購機構作為財政部門一個獨立的職能部門,有的設在機關事務管理局下面,有的是完全獨立的自收自支單位,有的與財政部門內部的行財科、文教行政事業財務科合署辦公,有的則掛靠在財政部門內部的預算科,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管理經費的來源,有的是財政部門全額撥款,有的則是自收自支。
機構職能任務不統一。各地對政府采購機構的職能、任務也有不同的劃分。大部分地方政府采購辦公室和政府采購中心職能合二為一。和其他部門合署辦公的政府采購機構,還兼有其他非政府采購工作任務。政府采購機構的“管”“辦”合一,使政府采購管理部門不得不陷入一系列具體的采購事務之中,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影響管理職能的有效發揮,也容易造成社會對政府采購認識上的誤解。
記者采訪中還發現,一些縣建立政府采購機構,人員來路名堂繁多,有的縣政府采購部門還成了縣級機構改革中分流人員的收容所。廣東省吳川市(縣級)財政局一位副局長說:市政府采購中心工作人員6人,5人是從財政系統內部調整、分流過來的,還有一人屬于離休退養反聘過來的。記者在湖北省部分縣市采訪發現,有的縣市領導還把司機安排進采購辦。
湖北省審計學會副會長葉青說:近年來國家進行縣級機構改革,有的地方設立政府采購機構只是為了分流人員,讓財政干部在精簡機構時有去處。政府采購機構工作人員大都從財政部門內部抽調,他們對這項全新的工作缺乏經驗,又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業務生疏,不利于工作的正常開展。
在表面轟轟烈烈的背后,一些財政困難縣政府采購機構陷入困境,因采購量偏小,成了空殼中心。許多縣對大宗物品的采購,仍是縣長、局長采購、鄉鎮長、書記采購。
湖北省政府采購辦副主任何毅華說,湖北省有1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30多個省級貧困縣,雖然大都建立了政府采購機構,但許多縣基本上沒有開展工作。廣東省政府采購中心主任張穗漢擔憂地說,粵西北一些欠發達的縣(市),雖然成立了機構,但人員空白,制度空白,監督更是空白,采購仍是“部門領導說了算”。據記者調查,福建省70多個縣中,有13個縣壓根兒就沒有開展政府采購工作。
鄉鎮“零政府采購”普遍存在。記者在福建、湖北基層采訪時,一些老百姓反映,鄉鎮文化中心、學校等單位的辦公用品、建筑用的裝修材料,大多由鎮里頭頭介紹的關系戶供應。一些鄉鎮按分管職能劃分采購范圍,有關領導各自采購自己分管一攤的物品,采購方式、采購價格都由領導個人拍板。有些鄉鎮還由于分工不夠細密,同一批物品的采購,你也伸手,我也伸手,小小的物品采購成了一些班子競相爭奪的唐僧肉。
提起政府采購,許多財政干部紛紛搖頭,認為搞政府采購是富裕地區的事,財政貧困縣保證有飯吃就可以了。一些貧困縣政府采購辦的干部則認為,縣支出資金有限,政府采購辦時忙時閑,忽冷忽熱,落得門前冷落鞍馬稀。由于政府采購規模過小,一些縣單獨組織集中公開招標采購,政府采購成本高,采購節約額不高,浪費人力、物力、財力。比如湖北省南漳縣2000年6月至2001年5月一年時間,先后實施政府采購達30多次,平均每月2.5次;采購金額僅120多萬元,平均每次只有4萬元,而政府采購辦每次組織招標,聘請專家要花去數千元,造成采購成本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