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打破壟斷后,普通老百姓最關注的是價格。然而,是不是今天改革了明天電價就會降低?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恐怕不會這樣立竿見影。
電價有降也有升
電力打破壟斷引入競爭以后,發電成本會下降是不爭的事實。過去廠網不分時,電廠沒有競爭壓力,降低成本的動力不足,降低上網電價的動力更是不足。比如一個水電廠,在豐水期發電成本非常低,但是電廠不會自行調低上網電價。再比如一些小機組,雖然不環保,發電成本也高,但從小集團利益出發,他們也會動用一切力量保證自己多發電。而引入競爭,實現市場化后,大家競爭上網,誰的電便宜誰就有競爭力。發電企業有了“競爭上網”的壓力自然就有了降低成本的動力。因此改革以后,發電成本和上網電價都會逐步降低。
但是,現實的情況是,目前我國電價體制混亂,地區差異、不同用戶差異很大,因此電價升降不可一概而論。今后的電價走勢最大的可能性是有降也有升。
據有關專家分析,我們現行的電價體系沒有準確反映各類用戶對整個系統造成的耗費。比如居民用電與一些高耗能的企業用戶比,居民對系統的耗費要比企業大得多,但是在電價上二者卻沒有差別。再比如一些地方對娛樂業用電,價格定得很高,這也不是從對系統的耗費角度衡量的。這種定價是壟斷行業定價的最顯著特征,即不按照成本、耗費定價,而根據用戶支付能力,定一個用戶能夠支付得起的上限價格。而這些非市場化的做法在電力體制改革后會調整,過去不合理的高電價會降下來,而一些過低的也會升上去。從地區看,東南沿海地區電價水平可能將有所降低,中部地區電價水平可能保持基本穩定,而西部一些過去電價較低地區,則有上升的可能性。
定價趨于細化
電力是一種不能儲蓄的能源,發多少用多少,或者是用多少發多少。因此電網有“峰”、“谷”之分。過去壟斷時期我們很少考慮到區分時段定價,不管是“峰”還是“谷”,什么時候用電都是一個價。而競爭以后,價格會越來越細化,消費者可能會在不同時段用電付不同的錢。其實價格多樣化在率先打破壟斷的電信領域已經得到了印證。
破除壟斷還會給消費者帶來價格以外的其他好處,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環保。
發電和環保是一對矛盾,除了水電、風電,其他發電方式特別是火電對環境有很大負面影響。而我國火電企業在環保上普遍欠債較多。特別是一些小火電廠,沒有任何環保設施,造成的粉塵、煙塵污染巨大。過去由于沒有市場機制調節,很難徹底淘汰這些落后的發電設備。而“競爭上網”以后,水電、大型坑口電站發電成本低,自然會多發,而小火電的效率低,產品難有市場,自然會被淘汰。這樣,發電對環境的影響會逐步減小。(冉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