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解決就業問題是我國當前宏觀調控面臨的重要難題之一。當前就業矛盾加劇的原因主要是市場競爭加劇、國企改革、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化加快,而這四個方面對就業的影響都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對此,國家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步德迎認為,解決當前的就業問題與解決其他問題的思路不同,不能對癥下藥,只能是另辟蹊徑。他提出通過實行差別稅率對那些經濟效益雖低但勞動力密集、GDP產出并不低的行業給以減稅的政策扶持,確保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從而實現全社會GDP的最大化,從源頭上解決就業問題。
找出病因卻不能對癥下藥
對我國目前失業產生的原因加以分析。概括來說,目前造成失業問題日益嚴重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國企改革需要釋放計劃經濟下形成的大量企業冗員;二是產業結構升級使勞動力供求結構不相適應;三是企業優勝劣汰導致的失業增加;四是農業分流人員增加加大了城鎮就業矛盾。
這四大因素交織在一起,使我國目前就業領域面臨極為嚴峻的形勢。而這四個方面對就業的影響又都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上述導致失業增加的四個方面因素為什么不能消除?一是因為它們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二是因為它們是經濟行為主體實現收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三是因為它們有利于提高企業的效率和競爭力。我們不能為了減少失業而推遲國企改革,不能為了減少失業而停止結構調整,也不能為了減少失業而阻止企業的優勝劣汰,更不能為了減少城鎮的失業而將農民禁錮在土地上。既然導致失業的四大原因不能消除,那么,就只能用另一種思路去尋找對策。這種新的政策措施既要能有效減少失業,又不能阻礙改革和調整,從而能夠較好地緩解當前嚴峻的就業矛盾。
兼顧公平與效率保證總產出最大
照顧公平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效率,只顧效率不考慮公平則會影響社會的穩定,從而影響效率。因此,效率和公平必須達到一種平衡,才能使效率真正達到最大。而在實行市場經濟的今天最有效而又可操作的手段就是通過財政政策。
我們再來分析造成失業的四個原因中,哪些是短期因素?哪些是長期因素?哪些是政策可以解決的?哪些是政策不能解決的?從而決定財政政策應如何實施。顯然,國企改革造成的失業是短期的因素,可以有多種手段解決,但財政手段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企業破產造成的失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經常性的,因而是長期的因素,其造成的失業問題近期需要財政政策加以解決,長期則需要建立社會性的救助機制;結構調整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進行的,因而也是長期因素,農業問題的實質也是結構問題,這兩個因素對就業的影響都可以通過稅收政策加以控制。
對高就業低利潤行業實行低稅率
由以上分析來看,中國目前經濟的發展已經到了必須用差別稅率調節不同行業發展的時候了。對投資的評價不能再僅僅考慮資金利潤率指標,還應考慮資金GDP產出率指標。如果某一競爭性行業資金利潤率很低,甚至為負,但該行業資金的GDP產出率較高,也就是說人工成本較高,或者說安排的就業較多,就應該通過稅收政策對這個行業加以扶持,即對該行業實行較低的增值稅率,保證其資金利潤率不致為負或與平均利潤率水平差距過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這些行業的生存和發展,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向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如果對低利潤率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實行低稅率政策,是一項技術性很強、而且十分復雜的工作。我個人認為:首先,測算全國減稅的總量,應暫以目前各地為解決再就業所實行的減稅量和各級財政為再就業所支付的補貼額為限,規模不宜過大;二是減稅的企業為普通勞動密集型行業的企業,不包括高技術高收入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如軟件業(已經另有優惠政策)、咨詢業及壟斷性的行業(如電信業、銀行業、保險業等);三是在確定減稅行業時應核算各行業平均工資及工資性成本在銷售收入中的比例作為依據;四是所降低的稅種可以是中央稅,也可以是地方稅,中央可以統一中央稅的降低標準,同時賦予地方政府一定調控權,允許地方政府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對某些行業的地方稅稅率適當降低;五是對不同行業減稅的幅度應有所不同,這樣做雖然更科學,但其復雜性更大,需要縝密的研究;六是對多元化企業的行業界定應以該企業的主營業務為準判斷是否可以減稅,或將其不同產品銷售收入按不同稅率分別計算稅收,防止企業鉆空子逃稅;七是應當從少數行業做起,先易后難,可根據財政的承受能力和就業形勢的要求逐步擴大減免稅范圍,農業是最容易操作和對穩定就業作用最明顯的行業,可以率先對農業稅實行減免試驗,取得經驗后再向其他行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