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O的合理性。LBO的合理性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對于收購集團來說,由于LBO采用了債務融資方式,因此它十分適合于那些資金不足而又急于擴大生產規模的優勢企業;(2)對于銀行來說,由于收購方以目標公司的資產作為抵押,向銀行借入收購所需資金,待收購成功后再發行債券償還貸款,用目標公司的未來收益償還債券本息。因而其貸款的安全性有較大的保障,銀行比較容易接受貸款申請;(3)對于投資銀行來說,采用LBO方式時,往往需要它為收購集團提供橋式貸款融資,因此,投資銀行在LBO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LBO方式的適用范圍。由于LBO方式以債務融資為主,企業債務比例非常高,債務負擔沉重,因此LBO企業必須具有較高的債務承受能力和安全償債能力。可見,LBO模式并非適用于所有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LBO模式主要集中于零售、食品、紡織、服裝和飲料行業,這些行業的需求收入彈性和增長潛力都較小。進入90年代,高科技產業逐漸成為LBO市場的熱點。1999年6月至2000年6月,高科技產業LBO交易金額達到110億美元。與80年代以前的LBO以經營費用和投資支出削減、資金重新分配及業務重組為主的策略不同的是,90年代中期以來的LBO重點關注未來的增長潛力及其投資機會。
LBO目標企業的特點。KKR規定,LBO目標企業應符合以下主要條件:(1)具有比較充足且穩定的現金流產生能力;(2)企業管理層在企業管理崗位上的工作年限較長(10年以上),經驗豐富;(3)具有較大的降低成本、提高經營利潤的空間和能力;(4)企業債務比例較低。經研究表明,公司強有力的經營管理是杠桿收購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通常在收購實現后,收購集團會以股票期權或權證的形式向管理人員提供基于股票價格的激勵報酬。管理人員(不包括董事)所持的股份數量會不斷增加,一般要高于30%的水平。當然,管理人員受薪酬激勵而產生的動力再大,如果被收購公司沒有適當的資源,收購者也無法實現預期的目標。美國的實證研究表明,使LBO交易達到預期目標的目標公司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負債較少;(2)公司價值被低估;(3)目標公司在同行業中占據有利的市場地位,可以在未來產生充足而穩定的現金流;(4)必須有大量相對沒有拖累的資產用于抵押;(5)被成功杠桿收購的公司大部分來自于成熟產業,雖然經營業績比較穩定,但增長潛力較小。
KKR在LBO/MBO交易中所扮演的角色。(1)擔任財務顧問;(2)投入自己的資本,本身也是所有者(Principal),成為其中的一個合伙人,與參與LBO股權投資的其它有限責任合伙人(通常是機構投資者)共擔風險;(3)作為LBO股權投資團體的監管代理人(Agency)。通過MBO,被并購公司的管理層擁有了一定股份,因此KKR深得LBO目標公司管理人員和LBO股權投資者對其充當財務顧問角色和投資監管代理人的信任。KKR的收益也來源于投資銀行服務、投資合伙人和投資監管代理人等三個方面。例如,作為投資者監管代理人,KKR收取1.5%的投資管理費,此外還收取1%左右的融資和交易安排費。KKR的優勢是從財務角度來分析企業,了解企業產生現金流的能力,從而判斷企業承受債務的能力,最后選擇能夠控制企業現金流來償還債務的管理人員。一旦LBO交易完成,則企業成敗的關鍵就取決于日常的經營管理,但KKR并不參與LBO企業的實際經營管理工作。
20世紀80年代統治LBO債務融資活動的Drexel公司因破產而不再參與LBO市場。投資銀行、商業銀行以及LBO經營者(如KKR)等在恢復傳統LBO優點的同時,還進行了制度創新。例如,有些LBO交易結構允許交易后10年內不支付債務本金,以減輕立刻改善經營業績和出售資產的壓力。此外,LBO市場還出現了二級市場。在LBO 二級市場中,初級LBO公司經收購重組后,可以出售給另外一家LBO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