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經濟政策的總體評價
1998年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實際上經歷了三方面大的轉折。一是在總量關系上從短缺轉變為相對過剩。供大于求的失衡成為供求關系的常態。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從生產領域、供給領域轉移到了需求領域、消費領域。二是在改革層面,局部經濟關系的調整轉變為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原有體制遺留和前期改革措施不完善導致的矛盾在這一期間集中顯現。例如兩種就業制度的并軌、糾正“撥改貸”留下的問題等。三是在對外開放上,前期引進外資、引進技術等主要受惠于“開放”的階段已經轉變為需要重點應對外來競爭和防范外部風險的階段、更大程度上支付開放“代價”的階段。在這樣一個多方面矛盾集中釋放的過程中,我國的經濟發展能夠保持持續穩定增長、社會主要經濟關系總體協調、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民經濟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實現這樣一個局面是實屬不易的。其中,過去五年來的經濟政策體系在左右大局、調控總量、協調矛盾、應對危機上發揮了重大作用。
就經濟發展看,過去五年的主要成績在于五個方面。一是通過強力的擴大內需政策保持了國民經濟在高增長區間的穩定運行。二是產業結構已經出現明顯升級,基礎產業、高科技產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等都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三是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化進程大大加速。四是城鄉人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五是在國際競爭中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主動權。
過去五年工作的主要政策經驗
在過去五年中,我國的經濟政策體系處于多方面調整的過程中。其中影響較大的政策包括,擴大內需的政策(例如1999年12號文件、積極的財政政策),農業及農村發展政策(例如敞開收購、順價銷售的糧食政策)、產業調整及結構升級政策(例如堅決關?!拔逍 ?、淘汰過剩生產能力的政策)、就業政策(例如建立下崗職工“再就業服務中心”的政策)、金融風險防范政策(例如規范金融系統及資本市場的政策)、促進區域間平衡發展的政策(例如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等。
值得強調的是,在過去五年的政策代價中,調整總量關系的政策代價與體制轉軌代價(例如有償解除勞動合同)、產業發展代價(例如技術改造財政貼息)、制度建設的代價(例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糾正前期改革措施缺陷的代價(例如債轉股)等交織在一起。發展與改革、短期與長期的政策目標實際上是相互融合的。很多方面的政策代價是過去矛盾累積的代價(例如“勞動力要素脫出舊體制”在前期改革中明顯滯后)。而且很多政策代價實際上還將繼續施惠于以后的發展(例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制度建設)。
在過去五年的經濟發展中,我們也積累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其中特別值得總結主要有五個方面。其中,一是就業政策。在始料未及的“下崗”高潮出現以后,通過中央與地方政府、企業的共同努力和“再就業服務中心”這樣一種過渡形式,把確?;旧顏碓凑{整為首要政策目標,這使我們相當成功地應對了一場社會矛盾激化的危機。二是在積極的財政政策體系中持續采取了“技術改造財政貼息”的內容。調控總量關系的短期性政策延伸到了產業發展、產業技術升級等中期性產業政策領域,這是我國政策體系在宏觀調控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創造。三是在農業中大力推進“一退三還”、“坡地休耕”等政策,通過財政援助下的資源、要素退出方式“積極”地平衡糧食供求關系。在我國今后的經濟發展中,產業“退出”政策將可能是最亟待完善的政策部分。四是鼓勵消費與促進增收、調整社會公平杠桿相結合的政策體系。在連續降息、啟動消費信貸等措施基礎上,給公職人員加薪、建立最低生活費保障制度、最低工資標準以及完善社保體系等都對改善社會經濟預期發揮了良好作用?!盎謴驼魇绽⒍惒⒂糜谕晟粕绫!钡恼咭彩谴碳はM和調整社會公平杠桿并用的有效政策。五是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上及時采取法律性、行政性措施。“九五”計劃曾設想主要通過征收資源采掘費等市場化手段促進可持續發展,但1998年以后采取了全面“禁采”、“禁伐”等措施,堅決關停污染嚴重的“五小”,這些經驗具有相當長遠的意義。
此外,在“國企三年脫困”、防范金融風險、發展與規范資本市場、推進壟斷性行業的市場化改革、促進就業崗位增加等方面的政策上也有很多值得總結的經驗。
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
當前看,我國經濟運行仍處于良性運行區間。預期2003年的經濟增長仍將在7.5%左右。但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一是價格的連續下滑。居民消費價格已經連續10個月再次運行在負增長區間。千萬不要低估價格緊縮可能給經濟發展帶來的危害。二是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尖銳。農民收入增長遲緩仍是農村市場難以啟動的根本原因。而農村市場不啟動,供大于求的失衡局面就不可能根本改觀。三是區域間發展不平衡還需要進一步調整。不僅西部大開發要繼續加大力度,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再振興也需要給予高度關注。四是就業崗位的國際化競爭。應當注意到,當前我國和國外經貿矛盾的原因已經從“順逆差”問題轉向對就業崗位的競爭?!爸袊{論”的重要立足點是就業崗位向中國的轉移。五是國有經濟的內在運行機制仍未得到根本觸動。占有最優質資源的國有經濟運行效率仍決定著國民經濟整體的運行效率。
未來短、中期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對2003年及此后一段時期的經濟發展,可有如下政策建議。一是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之外大大提升價格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更大程度地運用價格杠桿調整總量關系。二是更大程度地采取政府援助下的產業退出政策,加快過剩生產能力的淘汰和技術工藝設備的升級換代。三是財政政策應當更大程度地從一般性的生產建設投資上轉變到承擔體制轉軌代價上來,其中重點探索發超長期國債的金融手段創新。四是適度調整“十五”中關于結構升級的思路,加大對制造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從2002年的情況看,制造業是促進出口、增加就業、提升國際競爭力、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等的主力軍之一。五是堅定不移地推進城市化,對大中城市的規模擴張和城市重心外移等趨勢決不要潑政策“冷水”。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制造業和城市化將驅動中國未來20年經濟增長的兩個主要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