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與企業改制相關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于2月1日施行。該司法解釋對企業進行公司制改造、股份合作制改造、企業并購等各種改制形式中需要解決的民事糾紛問題進行了說明。杜絕債務人逃債、保護企業職工利益、維護社會穩定是貫穿這個司法解釋的基本原則。
《規定》共8個問題36條,集中解決了企業公司制改造、股份合作制改造以及分立后的債務承擔問題,并對國有小型企業出售和企業兼并中引發的有關合同效力確認、合同履行、債務的承擔等作出專門規定。
該司法解釋的出臺將對維護企業改革成果產生積極影響。此規定適用于民事糾紛案件,那些由于政府主管部門對企業國有資產進行行政性調整、劃轉而產生的糾紛可提起行政訴訟。
企業改制后誰來償還債務是人民法院在審理此類民事案件過程中最常見的問題。一些地方在企業改制過程中,債務人借機逃債的現象比較突出。債務人將原企業的優質資產轉移到新組建的公司中,而將債務留在沒有多少償債能力的原企業,嚴重損害了債權人的合法權益。針對這種情況,《規定》第七條規定,如果企業以其優質資產與他人組建新公司,而將債務留在原企業的,由改制后的新設公司在所接收的財產范圍內與原企業共同承擔連帶責任。這就從法律責任上杜絕了債務人的逃債。
央行全面推行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
2003年央行將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確保金融安全、高效、穩健運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周小川說,預計2003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和狹義貨幣供應量(M1)分別增長16%左右,現金(M0)凈投放控制在1500億元以內,全部金融機構貸款增加1.8萬億元左右。
就繼續執行穩健貨幣政策的問題,周小川提出要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進一步發揮利率、匯率的杠桿作用,穩步推進利率管理體制改革。繼續堅持現行匯率制度,在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的前提條件下,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大力發展貨幣市場,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繼續深化貨幣市場的融資和投資功能。繼續支持票據市場發展。適時出臺同業借款的管理規定,拓寬商業銀行融資渠道。繼續發揮信貸政策的導向作用,加強信貸監督,優化信貸結構,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引導商業銀行及時發放國債項目配套貸款;運用信貸政策,促進商業銀行優化貸款結構;全面推行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支持擴大就業。繼續增加農村信用社支農再貸款,支持農村信用社進一步辦好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進一步辦好國家助學貸款。繼續落實西部大開發的各項金融措施。督促商業銀行加強房地產信貸管理,防范長期信貸風險。進一步完善房地產信貸政策和辦法。
4種行為被認定為證券市場虛假陳述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司法解釋將虛假陳述行為分為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重大遺漏和不正當披露等4種行為。
最高法院公布的《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對證券市場的虛假陳述界定為,信息披露義務人違反證券法律規定,在證券發行或交易過程中,對重大事件作出違背事實真相的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時發生重大遺漏、不正當披露信息的行為。
原告的損失與被告的侵權行為之間是否存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是認定侵權行為的必要條件。司法解釋明確規定,同時具備以下情形的,認定虛假陳述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投資人所投資的是與虛假陳述直接關聯的證券;投資人在虛假陳述實施日及以后,至揭露日或者更正日之前買入該證券;投資人在虛假陳述揭露日或者更正日及以后,因賣出該證券發生虧損,或者因持續持有該證券而產生虧損。
如被告能證明投資人存在以下事由的,認定虛假陳述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在虛假陳述揭露日或者更正日之前已經賣出證券;在虛假陳述揭露日或者更正日及以后進行的投資;明知虛假陳述存在而進行的投資;損失或者部分損失是由證券市場系統風險等其他因素所導致;屬于惡意投資、操縱證券價格的。
司法解釋所指的虛假陳述實施日,是指作出虛假陳述或者發生虛假陳述之日;虛假陳述揭露日,是指虛假陳述在全國范圍發行或者播放的報刊、電臺、電視臺等媒體上,首次被公開揭露之日;虛假陳述更正日,是指虛假陳述行為人在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指定披露證券市場信息的媒體上,自行公告更正虛假陳述并按規定履行停牌手續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