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空調企業價格下滑,競爭激烈,預計2003年將是空調業的激戰之年,這恐怕已成業內共識。
醞釀\"空調戰\"
一位空調市場資深人士用8個字來預測2003年的中國空調業,即\"重重陷阱,險象環生\",并提出2003年空調一線品牌價格將大幅降價,一線二線相互搏殺將成為2003年空調業最殘酷的戰爭。引發大戰的導火索將是2002年留下的700萬套空調庫存機。
業內普遍認為,2002年庫存量最大的是海爾等一線品牌。他們因\"老大自居\"而錯失了銷售渠道,從而損失了市場份額。2003年,一線品牌的價格防線面臨極大挑戰。
2002年的國慶期間,美的一款1匹特價機零售價低至1500多元,1.5匹特價機只賣2100多元,小2匹柜機特價也低到了2800元以下。美的打出的這一價格,在2002年內極為少見。
作為在一線品牌中一直保持高價強硬派風格的美的,面對市場份額大幅縮水,也等不及海爾、格力,在2003年前夕率先打出\"低價牌\"參與競爭,并表示\"后悔2002年沒有打價格戰\"。
作為空調市場的前沿陣地,廣東已成為企業必爭之地。2003年空調市場的\"大決戰\"也必將從廣東拉開帷幕。
春蘭、小鴨、奧克斯等二三線外來品牌大舉擴張廣東市場。就在奧克斯空調廣東\"9·11計劃\"(號稱要把廣州市場價格拉下3成)宣布之后的第5天,新科也急不可待推出\"珠峰行動\"。實際上,他們的大肆炒作,并沒有從目前趨冷的市場撈到多少油水,真正目的是在為2003年空調旺季備戰。
空調一線品牌降價競爭,對二線、三線品牌形成了打壓之勢,新科、格蘭仕、長虹當然不會就此善罷甘休。而合資品牌對降價大戰也表露出躍躍欲試之態。
業內認為,2003年的中國空調業,最艱難的將是三線、四線的眾多空調小品牌。
全國空調生產企業400余家,其中年產能力200萬臺以上的實力企業不超過10家,年產能力50萬臺以上的企業不超過20家,其余的都是想\"搭便車\"的作坊式小廠。
一線品牌的價格戰一旦打響,二線品牌價格將會被迫\"跳水\"。本身就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三線、四線空調品牌,其價格已經跌到了底線,如果再低就只有賠本了。而2003年,只要一線品牌真正參與價格戰,把價格拉下一大截,二線品牌緊跟出擊,三線、四線品牌很可能會出現生命危機,盡管現在決戰尚在醞釀當中。
各企業\"迎戰\"策略
2003年恐怕是空調業的災年,俗語云: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空調企業準備怎樣迎接它的\"2003年\"?
2002年美的應該說變化快、反應快,特別是靈活的價格策略很快適應了市場。可以說,以極低的代價最大限度地維持了市場的占有率。但2003年隨著二線品牌的步步逼近,美的空調新聞發言人張煦認為,空調的價格已經降到很低了,下降的空間并不大,而且現在的消費者很成熟,對價格的敏感度并不高,真正看重的還是性價比與售后服務,而支撐性價比與售后服務的還是一個企業的綜合實力及市場應變力。
格力認準自己要走的路。在堅持自己戰略的同時,大打服務牌,建立\"快速反應部隊\",雖然服務牌早已被各大廠家打了多少回,但事實證明,格力在這個時候出牌是成功的。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江洪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格力始終不會首先挑起價格戰,但他也不諱言,\"2003年格力也會根據市場情況合理調整價格。\"他預計,2003年國內空調業品牌將加劇集中化,相當多的小品牌會退出市場。
奧克斯恐怕是2002年中最得意的空調企業。2002年,奧克斯以157萬套擠進前列,其市場占有率上升為整個空調行業的第4位。至于2003年,奧克斯湖南分公司總經理黎昕表示,價格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因素,因為空調的技術品質都差不多,所以奧克斯會一如既往地打價格戰,力爭讓消費者花最少的錢,得到最多的實惠。
為了迎接2003年空調業的決戰,科龍將會運用價格與技術兩條桿杠。李建峰認為,一線品牌普遍將介入價格戰,通過比往年更慘烈的價格戰對三、四線品牌實行\"清剿\"洗牌。科龍的對策不會變,一方面高舉價格牌,一方面大打技術牌,繼續推廣高效能空調。
海爾2003年不再固守打價值戰而不打\"價格戰\"的理念。雖然以海爾的規模和成本的優勢,推出低價機并非難事,但2002年海爾卻堅持自己的優質優價路線,強調消費者消費理念的多元化。市場競爭的殘酷性終于使海爾明白,2003年如果對手繼續下拉價格,海爾也不能坐事不理了。
2003年的日子不是灰色的
西村壽勝,日本制冷工程師,在日本從事空調技術研究30年,1996年來到中國廣東中山市擔任企業技術顧問,2002年7月加盟浙江寧波三星集團奧克斯電器廠。近日,西村壽勝先生在接受本刊特約記者采訪時認為,與日本市場比較,中國的空調業發展相對較晚。在日本,10年前就是空調業的繁榮年代,空調器在日本家庭的普及率已達70%以上。而在中國,空調業崛起的時間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主要體現在產量上。中國目前的制造能力非常大,如奧克斯的年產能力已達300萬套,這在日本是少有的。中國空調業的年產總能力已在3000萬套以上。可以說這個產量將占去全世界產量的50%。產量上去了,但市場培育還不夠,這就會導致過剩。在日本,空調已成了日本家庭必不可少的家用電器之一,而在中國,很多人只把空調器看成防暑降溫的\"工具\",天氣不熱就不裝空調,這種思想應該通過市場培育來獲得改變。
中國空調企業的發展是有潛力的,主要體現在企業年輕、員工年輕、行業技術不斷進步之上,企業發展潛力非常大。具體的講是生產增長率,產量和企業的創新能力以及服務能力。特別是中國空調企業有驚人的創新能力,比如奧克斯的\"成本白皮書\",產品成本在日本是企業秘密,在商海里是商人的秘密。而今天,奧克斯卻打破了這個\"定律\",奧克斯公布成本,這是其他企業做不到的,就是在日本,也沒有企業能做到這一點,而中國的企業做到了,這就是創新。另外,在服務上也是重要的。空調企業既需要創新,又需要服務,因為從服務上可以體現一家企業的經濟實力與企業規模。企業規模大,經濟實力強,才有能力做好服務,顧客購買產品才會放心。據說,在中國的空調企業里,海爾、美的、奧克斯的服務都做得不錯。
在中國居民家庭中,有很多還沒有使用上空調器,同時,中國空調業海外市場還有待開拓,市場重心應該從本國逐步外移。事實上,中國空調業發展的空間還很大,可以說前景非常光明,2003年空調企業的日子不是灰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