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擴大內需政策的引導下,2002年以來我國保持了經濟增長速度穩中加快的良好勢頭。當前,由擴大內需政策拉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產業結構升級推動的景氣局面正在逐步形成,但經濟運行中體制性、結構性的深層次矛盾仍有待進一步調整和改革。2003年宏觀調控政策取向應當保持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適當加大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增長的靈活性,加快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步伐,進一步增強經濟自主增長內在動力,在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轉換的基礎上提升經濟景氣。
生產力進一步解放 經濟保持快速增長
2003年是我們黨和國家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黨的十六大和\"十屆人大\"產生的黨和國家新一屆領導集體將帶領全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2003年的經濟發展動力首先來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十六大精神將進一步解放思想,從而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有利于市場機制引導的內生經濟增長成分不斷擴大,經濟自主增長的亮點有望形成關聯增長效應。各種所有制企業在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都將獲得新的發展動力和增長空間。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務實政策將促進民營經濟更趨活躍。中國經濟國際化為2003年的經濟發展增添動力。一批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集團將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允許跨國公司和國內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購并將為國有企業帶來新的生機。新一輪全球產業轉移浪潮中,制造業正向我國轉移,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加快了這種轉移。外商一致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增加對我國的直接投資,無論對提升我國經濟增長景氣,還是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都是長期有利因素。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也是2003年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由于我國過去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沒有同步推進,留下了城市化發展的巨大空間,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引發新一輪城市開發熱潮,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首都經濟圈與環渤海經濟圈的城市開發如火如荼。新一輪城市開發熱潮正在從幾大經濟增長極圈向全國擴散,中國城市化進程進入加速發展階段。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我國政府的電子政務工程和企業信息化工程將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為2003年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當然,2003年我國經濟發展也面臨著一些不利因素。一是由于企業體制改革力度加大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使就業壓力有增無減,城鎮登記失業率可能繼續上升,影響消費者信心的進一步提升。二是在商業銀行貸款增幅上升、企業間接融資形勢有所好轉的同時,證券市場持續低迷,企業直接融資規模萎縮,2002年1月~9月,證券市場累計籌資690.65億元,同比下降34.07%,證券市場投資者信心下降影響到2003年社會資金總供給規模的擴大。三是連續5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使財政赤字規模較大,進一步加大財政調控力度的政策空間縮小。
縱觀全球,2003年世界經濟及主要國家的經濟增長均將好于2002年,我國經濟運行的國際環境將進一步改善。但世界經濟還存在許多新的不確定因素。世界經濟動蕩造成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在世界貿易戰中無疑要受到更大的沖擊。另外,一旦發生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將會引起全世界石油價格波動。
綜合考慮國內外經濟環境中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影響,我們認為,2003年我國經濟將承接2002年的發展勢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只要國內外不發生重大突發事件,保持必要的國債投資建設規模,適當提高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加快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步伐,順勢而為,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有望增長8%左右,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3%,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9.6%,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7.4%。
投資需求增長快速 民間投資有望啟動
經過數年努力,擴大內需政策對投資需求自主性內在增長動力的引導、培育逐見成效,累積政策效應在2002年開始明顯釋放。從多方調查看,國債投資項目的建設不僅拉動了直接用于工程建設的建材設備需求,其拉動的需求產業鏈比預想的更長,對促進社會投資有明顯積極作用。目前,投資領域由前一階段政府投資拉動為主開始向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新階段轉變,出現了居民購房熱潮與房地產投資、居民購買家用汽車與汽車工業投資、民營企業出口高增長與企業設備更新、外資企業出口高增長與外商直接投資高增長等多方面的需求與投資之間的良性循環。
根據\"十五\"計劃安排,2003年將有南水北調等一批重大建設項目開工。從體制改革看,黨的\"十六大\"將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帶來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許多投資領域將進一步向民間資本開放,2002年經濟景氣回升也改善了投資回報預期,2003年民間投資對全社會投資保持快速增長將產生積極作用。2002年合同利用外資額大幅度增長,反映出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外商進入中國的信心在逐步提升。從2002年合同利用外資金額將增長30%左右的發展趨勢判斷,2003年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可望保持20%以上的較快增長,這對2003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十分有利。但是2002年投資增長基數較高,將影響2003年投資增幅的進一步提高。綜合判斷,如果積極財政政策支持力度不變,2003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將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態勢。預計全年全社會投資將達到50900億元,增長16%左右,比2002年增幅有所下降。
出口環境有所改善 外貿需求保持強勁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認為,2002年世界貿易額僅增長2.1%,2003年可望大幅度提高到6.1%,比2002年提高4個百分點;另據摩根士丹利的預測,2003年全球貿易量將增長8.6%,增幅高于2002年5.3個百分點。總體看,世界貿易整體環境2003年好于2002年。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的出口環境也能有所改善,出口配額額度增加,長期困擾我國產品出口的非關稅障礙得以部分消除。我國的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由于國際對我國這類產品的非關稅障礙設置較少,再加上這些行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因此未來幾年內這類產品出口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同時,加入世貿組織改善了我國紡織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環境,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和適應,出口增長將穩步提升。從進口來看,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關稅逐步降低,市場準入放寬,貿易壁壘減少,有利于進口加快增長。隨著外資規模的擴大,外資企業進口的設備、物品以及原材料進口的增長也較快。從經驗看,外資企業加工貿易出口的增速依賴加工貿易進口的增速。當前加工貿易進口增長速度不斷回升,將有利于2003年加工貿易出口增長的進一步加快。由于外資企業在技術、市場、管理等方面對國際慣例更加熟悉,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美元貶值對我國出口的積極影響在2003年繼續存在。我國出口商品本來就大多具有價格性能比優勢,隨著美元貶值,人民幣匯率相對貶值將使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進一步上升,有利于出口的擴大。另外,隨著外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獲得自營進出口權,集體企業和私營企業出口會持續快速增長,成為我國外貿進出口中的最活躍因素。初步預計,2003年我國外貿進出口將繼續保持較高增長,全年出口增長10%左右,進口增長9.5%左右,增幅均比2002年略有下降,對外貿易順差略有擴大,外貿凈出口需求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持續上升。
城鎮消費結構升級 農村市場難以啟動
由于我國在擴大內需過程中,堅持投資、消費雙向啟動,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積極培育消費購買力,并通過國債投資項目較大規模改造了與城鄉居民生活相關的基礎設施,為消費升級創造條件。2002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93元,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7.2%,增幅高于去年同期9.8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1721元,實際增長5.3%,比去年略有提高。城鄉居民收入高增長為擴大消費需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住房、汽車、通訊、旅游、教育等消費熱點逐步成熟,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成為消費需求擴張的主要支撐力,也大大增強了經濟自主性增長動力。2002年城鄉居民收入增幅提高有利于2003年消費需求的增長。經濟增長加快使城鄉居民收入預期也有所改善,消費者信心指數二季度逐月回升,三季度保持歷史高位。經過近10年的積累,我國城鎮部分居民已具備從萬元級消費向十萬或幾十萬元級消費過渡的能力,消費結構升級要求比較強烈。
但2003年消費需求增長仍面臨農村市場遲遲不能啟動的難題。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增速一直存在城高鄉低的差距,但2002年的差距比往年更大,消費品市場的直接反應是城鄉零售額增幅差距進一步擴大,前三季度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僅增長6.8%,比城市低3個百分點。農民增收難和農村消費市場不活躍成為我國擴大內需過程中越來越突出的政策難點。
總體上看,2003年消費增長的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預計2003年消費品零售額名義增長率可達到10.3%左右,增速快于2002年1.5個百分點。
物價水平繼續走低 漲幅有望由負轉正
2002年以來,我國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雖有所緩解,生產資料價格水平和居民消費價格水平降幅2002年下半年開始逐步縮小,但2003年社會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壓力依然較大,部分行業新出現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可能進一步加劇供求矛盾。從具體商品價格走勢對消費價格影響看,2003年國內市場農產品價格保持平穩,工業品價格穩中略降,服務類價格除政府定價的藥品價格繼續下降外,供水、供電、醫療服務價格將有所上升,教育收費基本保持穩定。根據社會總供求關系、貨幣供應量和具體商品價格走勢綜合因素考慮,預計2003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有望由負轉正,微漲0.5%;商品零售價格下降幅度逐步縮小,全年零售價格水平基本與上年持平。
工業保持強勢增長 粗放增長必須警惕
2002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248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2%,增長速度超過前4年。2002年工業增長的突出特點是發展均衡性增強。首先,各種所有制工業全面增長。其次,傳統產業與信息產業發展差距縮小,前幾年受新經濟熱潮拉動電子通信設備制造業一枝獨秀的局面明顯改觀。再次,工業產品結構調整繼續加快,與投資、消費、出口3大需求銜接較好,工業產銷率為97.6%,比上年同期提高0.41個百分點;企業利潤增幅高于生產增幅。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總額380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6%,高于同期工業增加值12.2%的增幅。2003年經濟增長的3大需求仍然保持對工業的強勁拉動,預計2003年全社會工業增加值接近33000億元,實際增長9.7%。
2002年我國傳統工業部門生產增速加快,在看到其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提高的積極影響一面的同時,也必須注意到由此引起的能源消耗水平隨之上升的負面影響。1月~9月能源生產總量達到86407.65萬噸,增長13.3%,增速比2000年同期的1.2%和2001年同期的7.8%明顯上升,生產每億元GDP消耗能源由2000年和2001年的1.1萬噸上升到2002年前三季度的1.2萬噸。生產每億元GDP消耗電能由2000年的1381萬度和2001年的1603萬度上升到2002年前三季度的1640萬度。從每億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水平變化可以察覺,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又有重新抬頭跡象,必須引起警惕。
第三產業增速回升 就業壓力仍然嚴重
第三產業是我國目前吸納勞動者就業的主體產業。2002年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僅增長6.6%,慢于GDP的增長速度1.3個百分點,慢于第二產業增長速度3.4個百分點,與GDP和第二產業的增速差距之大為歷年之最。在此背景下,2002年在經濟增長速度不斷加快的同時,就業壓力卻不減反增。去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680萬,2002年6月末人數已經增加到了730萬左右,第三季度進一步增加到752萬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年初有515萬人,到9月份仍有439萬人,再就業比例僅15%左右,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8個百分點。2001年底,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比2000年年末上升0.5個百分點,2002年9月末進一步上升到3.9%,但隨著再就業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城鎮登記失業率有望控制在4.5%左右。
針對當前第三產業增速減慢和就業壓力增大的突出問題,2002年中央召開了加快發展服務業電視電話會議和中央再就業工作會議,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和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的政策。2002年下半年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明顯回升,各地都在落實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預計200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率有望回升到7.4%,比2002年提高0.6個百分點。但是我國作為一個擁有近13億人口、9億勞動年齡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加上改革開放前30年遺留下來的龐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沒有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轉移到城鎮來的歷史欠賬,以及近幾年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加快,長期以來的隱性失業正在逐步顯性化,使我國所面臨的就業壓力不僅成為當前經濟中的突出問題,也將成為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難題。2003年由于下崗人員都要走出再就業服務中心,統計上采用抽樣調查新方法,受此影響,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將有所上升。
積極財政政策不變 支出方向有所調整
積極財政政策已實行5年,共發行長期建設國債6600億元,成效顯著。2002年赤字、債務余額占GDP的比重約為3%和18%。考慮到2003年國際經濟環境變數較多,國內自主性恢復還不穩定、就業壓力增大、社會投資仍需要繼續誘導等因素,2003年仍要堅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預測仍將發行不超過1500億元的建設國債,在國債投資方向上將作適當的調整,突出以下四個方向:一是有利于經濟均衡和長期發展的項目。將適當開工一批有利于長遠發展的重大工程,如\"南水北調\"工程等。二是有利于促進就業、改善人民生活消費條件的項目。2003年將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公共衛生和義務教育等投資,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重點是繼續做好西部地區的退耕還林還草工作。三是增加對社會保障和城鄉低收入群眾的支出。四是增加對有利于促進政府管理職能轉變的電子政務工程和促進企業競爭力提高的企業信息化工程的資金支持,加快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
貨幣政策促進經濟 積極影響繼續加大
2002年以來,我國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前三季度貨幣供應量增速不斷加快。由于商業銀行貸款增加較快,2002年國債投資建設項目的集中收尾得到了國內貸款配套資金的較大支持。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中國內貸款增長了27.9%,比去年同期高出10個百分點,大大加快了固定資產投資建設進度。貨幣供應量的提高使全社會資金緊張狀況有所緩解,也促進了企業效益回升和稅收增幅回升。總體上,2003年貨幣政策作用將進一步增強,與財政政策的搭配更趨向協調。繼續增加貨幣供應量,中短期內不會引發通貨膨脹,而且還有利于緩解目前通貨緊縮趨勢。預測2003年廣義貨幣M2余額同比增長17%,狹義貨幣M1余額同比增長16%,流通中現金M0同比增長11%。
宏觀調控能力增強 經濟運行更加平穩
由于近年來我國宏觀調控措施應對有策,到位及時,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季度增長率的年內波幅落差由1998年的2.3個百分點,逐步縮小到1999年的1.8個百分點和2000年的1個百分點,2001年受世界經濟突發事件影響波幅落差略為擴大至1.5個百分點,2002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率小幅上升,季度增長率波幅落差進一步縮小到0.5個百分點,預計2002年全年季度增長率波動幅度不會超過0.5個百分點。
2003年擴大內需仍然是宏觀調控政策的基本取向,針對2003年可能出現的投資回落趨向,政府有關部門已經根據中央財力作了一定規模的投資預期安排,也對消費、出口需求的變化密切關注。由于2002年平穩的基數和宏觀經濟政策繼續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季度增長率將圍繞8%上下波幅波動,全年波幅可望控制在1個百分點以內,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