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國內用戶最關心什么?2003年,用戶會掏錢買什么?這是廠商最關心的問題。
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和中國信息化推進聯盟共同主辦、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2002年中國IT用戶年會\",給出了答案。在本屆大會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電子政務、ERP和互聯網應用等3個領域。未來就隱藏在歷史中,也許明年最受用戶追捧的就是這3個領域。
電子政府2000億的大餐
盡管電子政務這一概念早就出現,但仍有不少用戶還不清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鄧壽鵬分析了不同國家和地區對電子政務的理解。他認為電子政務的職能和定位應該是指,在計算網絡上以數字化技術輔助實現部分管理及部分職能。
把電子政務的發展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雙方不互動,政府與公眾都沒有主動意識;第二階段是一方主動;第三階段是雙互動,政府與公眾都具備主動意識;第四階段則是網上處理階段,整個事務可以全部在網上完成。今天中國的電子政務,多數網站已到達第三階段,也有比較前沿的政府網站進入第四階段。\"
對于全國電子政務建設的市場規模,國內有很多說法,但還沒有定論,目前,這個市場大約在1800億到2000億元之間。
有了這樣大的市場,廠商如何才能把握商機?廠商首先要了解電子政務的7個要素:數據庫及有用數據;物理網絡終端;信息采集、處理及發布體制;網絡與信息安全及監管機制;系統運行、維護及技術支援;網絡知識、技能培訓及人才育成;相關政策、法規、標準及規范。如果廠商能把握要素,在7個不同領域做出貢獻,就能抓住當前的市場機遇,從中受益。
廠商要把握電子政務帶來的商機,就要考慮和保證上面提到的幾個條件。
ERP屏棄技術潮
眾多用戶對ERP的關注,讓ERP廠商感到高興。他們分別針對用戶的疑問,提出自己的看法。
是不是有高深技術的ERP產品就是好產品,這是很多用戶關心的問題。把ERP產品中的技術含量放在較為次要的地位。ERP不是軟件產品,不是IT技術,也不是企業的金飯碗。有了技術不等于企業就可以持續發展。ERP最核心的東西是企業的運作模式和企業運作管理的流程,是企業組織結構和崗位設計的方法,是企業績效監控和管理的體系,最終是企業戰略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對一個具體用戶來講,ERP品牌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
中國的ERP項目并非像很多人說的那么蕭條,很多用戶都有相當不錯的成功經驗。從另一個角度看,很多企業能在ERP項目上取得成功,廠商的變化也是重要原因。ERP產品開始從單一性向協調性發展。從前廠商喜歡拍胸脯說,把整個ERP的流程都交給我,我可以全面解決。現在不同了,ERP廠商要力求把ERP做得更開放、更靈活,讓用戶有機會綜合多方優勢,把最適合自己的東西融合在工作系統中。
其次,國內企業往往把ERP簡單地看作一項技術工作,實際上一個企業的IT能力,不在于擁有什么好的軟硬件設施和配套設備,而是要看,如何把這些技術設施和整個業務流程融合起來,不發生沖突;從20世經80年代起,ERP就出現在市場中,但周圍充斥著大量的信息誤導,這導致企業存在各種各樣的誤解;最后,ERP不是一個簡單的辦公自動化或電子化的過程,而是更強調基于流程優化的綜合過程。
互聯網網格連孤島
這兩年來,互聯網已經深深扎根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因此,眾多用戶都對互聯網現存的問題及未來發展方向很感興趣。
李國杰院士表示,現在互聯網應用存在的問題很明顯。他說:\"我國已建網絡的開通用戶率低于10%。而美國373家運營商中,也只有兩家處于處于盈利狀態。很多企業在技術上投入大量資金,在鋪設網絡方面付出大量努力,但并沒有取得好的成效。\"對此,李國杰指出,互聯網的瓶頸不是帶寬,而是應用和市場開拓。
最初網絡的建立是為了信息共享,而現在\"遍地都是信息孤島\"。要實現初衷,首先要解決互操作問題。新技術為應用帶來新內容,但舊產品仍能繼續使用,可是互聯網沒有做到這一點。
如何建設網絡,才能讓它實現預期功能?信息化建設不同于三峽建設,它不是靠個體規劃出來的。因特網是自治的,會慢慢演變。在負載條件變化情況下自動調整,連續自動地抓住機會,調整系統、優化性能和降低成本。最大的問題是,要建成一個自助餐(分布式)服務,還是超市(集中式)服務?;ヂ摼W的發展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應該是自助餐服務。\"
要消除信息孤島現象,李國杰認為,關鍵在于網格技術的應用。網格技術已經不是遙不可及的事物,很多國際大企業已在做相關研究。
網格是互聯網發展的下一個高峰。它意味著網頁的互聯、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它能提供各種各樣的電子自愿的支持,也能向各種各樣的終端提供服務。
很多人都認為,在網格時代,因特網就是一臺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