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行色協會秘書長梁勇談2002中國紡織面料及花樣設計大賽評審及設計師推介工程
2002中國紡織面料及花樣設計大賽日前結束。根據大賽日程安排,于2002年11月21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紡織產品開發工作會議期間公布了金獎和各項單項獎以及優勝者名單,并舉辦了隆重的頒獎典禮和優秀參賽作品展示,同時出版了本次大賽獲獎作品集。負責本次大賽組織工作的中國流行色協會秘書長、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副總工程師梁勇就參賽選手關心問題和本次大賽的評審情況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以下是采訪的主要內容。
本次大賽作為行業內的一次最重要的賽事,受到產業界的廣泛關注,也是第一次大規模的在全國各大院校里組織學生參賽。這次大賽共收到各類參賽作品2100余幅,其中生產型面料和創意性面料約1000幅,各類花樣約1100幅。產生型面料以國內紡織企業為主,而創意型面料北京服裝學院、常州紡織技術職業學院等大專院校送來了學生的創意性面料。據統計,共有51所院校參加,國內公認的10大美術學院中,除個別的學校暫時沒有染織和服裝專業外,幾乎全都參加了這次大賽。我很欣慰地是,國內一流的紡織和服裝院校都有作品參賽,許多新興的紡織和藝術類院校也積極參加,并取得了令人吃驚的參賽成績。
保持大賽評審的科學、公正、公平不僅是每一個參賽選手關心的,對我們來說,也是能否把此項活動辦成權威、持久、和富有影響力的重要保證。因此,我們力求程序上科學、合理和公正。我們邀請了五位國外評委,分別從事色彩、面料和花樣設計、以及紡織品趨勢研究等工作,他們都在生產和市場第一線的專家,例如荷蘭的DavidShah先生、旅美花樣設計師黃素寧等,以及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顧問楊若玲和中國紡織信息中心流行趨勢研究部主任李斌紅。評委們對本次大賽的參賽作品給予了很高評價。有的人對許多設計師充分發揮大豆纖維、竹纖維以及MODAL等纖維的特性進行交織和混紡使面料的性能和手感發生了顯著改善而贊嘆,有的評委成為國內設計師的時尚感有明顯提高,但有些作品還有欠缺,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到作品的應用點。
由于設計大賽針對的主要是設計師的設計理念,著重強調產品的創新性和時尚感,因此,有一些國內知名的面料企業送來的生產型作品,盡管可能非常適應當前的市場需求,但由于在設計上不能給評委眼睛一亮的視覺沖擊和加工方式上的特別之處,所以沒有得到高分而榜上無名。正如意大利Sergio所說,作品要與眾不同,與過去不同,體現是創新,迎合的是未來的潮流,而不是今天市場上可以見到的。
一位臺灣設計師曾告訴我,如果大陸的生產產品是賣20元的話,可能只能掙2元,而西方人加上他的一點設計,產品就能買到100元,他們要掙的比我們多的多。所以設計就是要使原來的20元增值到100元。近幾年,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和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一致致力與推動紡織企業的產品開發和技術進步,推動和提高面料和花樣設計師的社會認知度和地位,中國流行色協會也把推介和服務廣大的設計人員作為自己的工作重點,我們在實施中國流行面料工程的同時,也在啟動我國面料設計師推介工程。面料企業作為生產最為時尚、流行最快捷的服裝原材料,靠拼價格、拼勞力是難以有可持續的動力,只是早死和晚死而已,只有不斷的創新,包括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等等,千方百計地保持產品的時尚感,提高產品附加值才是企業長治久安的保證。
設計大賽只是這個工程中的一環,我們將不斷地深化服務內容,擴大服務范疇,依靠國內成千上萬的面料設計師,早日實現杜會長所說那個的理想,那就是我們的國家成為一個紡織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