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是黨在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盛會,這次歷史性會議的召開,意味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翻開了新的一頁,億萬中華兒女,在黨的領導下開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偉大征程。偉大的事業需要并將產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并推動著偉大的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是需要偉大文藝作品的時代,也是能夠產生偉大文藝作品的時代。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奮進的號角,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點燃民族精神的火炬,吹響人民奮進的號角,是發展和繁榮先進文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任務,是我國當代文藝工作者肩負的莊嚴使命。
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文學藝術進一步弘揚和培育偉大的民族精神
第一,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條歷史經驗。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為一個有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民族精神,沒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沒有堅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社會主義社會作為人類歷史上嶄新的社會形態,是以經濟建設為重點,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進步的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黨的三代領導人都認為,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從黨的根本任務和歷史要求的全局高度,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相提并論。認為,堅持先進文化建設,人心凝聚,精神振奮,民族興盛;忽視先進文化建設,人心渙散,精神頹廢,事業難成。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系到中華民族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條經驗,不僅被歷史所證明,而且被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一再證明;二十多年來,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植根于波瀾壯闊的“兩個文明”的生動實踐中,不斷與時俱進,增添新的時代內容,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進步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實現新的奮斗目標的不竭動力。
第二,這是適應新形勢、新變化,參與世界綜合國力競爭的必然要求。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這是因為,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刻背景,國內經濟成分、生活方式、就業形式、價值取向多樣化的客觀現實,都提出了我們在新形勢下應怎樣形成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的問題,提出了如何保持國家的獨立、民族的獨立、文化的獨立的問題。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競爭。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引起世界各種思想文化,歷史的和現實的,外來的和本土的,進步的和落后的,積極的和頹廢的展開了相互激蕩,有吸納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爭,有滲透又有抵御。在這種形勢下,文化發展與獨立上的競爭與挑戰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如何在對外開放中保持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激勵人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二是如何在對外開放中積極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實現文化的與時俱進,使我國文藝在社會前進的歷史洪流中,造就藝術的進步。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國家要獨立,不僅政治上、經濟上要獨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獨立。植根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反映中國人民創造自己新生活的進程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國社會主義文藝的立身之本。只有首先贏得中國人民的喜愛,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才能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總之,保持和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積極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實現文化的與時俱進,是關系廣大發展中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
第三,這是當代特別是新時期文學藝術創作實踐的正確結論。
江澤民同志在中國文聯第七次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六次代表大會上講話中指出,二十一世紀的一百年,是中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一百年,也是中國人民精神極大解放的一百年。中國人民在追求自身解放和幸福中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創造精神。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發生的這個巨大變化,是與我國文學藝術的繁榮進步分不開的。新時期以來?熏我國廣大文學藝術工作者,緊扣時代脈搏,唱響時代主旋律,在人民的歷史創造中進行藝術的創造,譜寫了世紀之交中國文藝最為輝煌的樂章。他們以敏銳的目光,獨特的視角,前瞻的姿態,為這個充滿活力的時代立言;他們展現中華民族嶄新的精神面貌和美好的心靈世界,為鑄造民族的魂魄立德;他們直面現實,揭示矛盾,正氣浩然,激濁揚清,為推進黨和人民的事業吶喊……他們的優秀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贏得了人民的喜愛,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藝術精品,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推動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二、文藝在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方面,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
第一, 優秀文藝是時代進步、社會發展的忠實記錄和重要標志,文藝既反映各民族在各個歷史階段的民族精神,又弘揚和培育各民族的民族精神。
通觀我國和世界的文明發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個時代都會產生出本時代的文學家、藝術家,他們的優秀作品往往成為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世界各民族無一例外地受到其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上產生的文藝精品和文藝巨匠的深刻影響。發端于14世紀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中,一大批在世界文化史上光芒永存的文學家、藝術家,如意大利的但丁、薄伽丘、達芬奇,英國的莎士比亞、培根,法國拉伯雷、莫里哀,西班牙的塞萬提斯等都以文藝為武器,以崇高的歷史使命,先進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造就了一個群星燦爛的“巨人時代”和一大批不朽的文藝精品。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三大領袖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德國的萊辛、歌德、席勒等都創作了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深刻影響了當時的社會。19世紀的俄國誕生了一大批名垂千史的偉大作家如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爾斯泰等,造就了19世紀輝煌的俄國批
判現實主義文學。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學藝術有著“文以載道”、“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感時憂國的優良傳統,從我國秦漢以前的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及明清小說等無一不體現了這個傳統。特別是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和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更是點燃了民族精神的火炬,造就了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一代文學巨匠,開創了20世紀始終同中華民族命運休戚相關的波瀾壯闊的中國先進文學的先河。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后,造就的一批深受工農兵歡迎的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作品,在推動革命和建設的進程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當今中國二十多年改革開放,更是點燃了廣大作家、藝術家火山般噴涌的創作激情。新時期以來文學作品的數量之多,形式、風格、流派之紛呈,體裁、題材、主題之豐富,優秀人才和作品之接踵而出,是前所未有的。一大批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藝術精品,反映了時代的呼喚和要求,或者為社會變革而吶喊,為時代進步而歡呼,或者為敢于取勝的英雄人民而贊美,為知難而進的頑強勇士而頌揚,或者給人們以美好的愉悅,給人們以理性的啟示,真正發揮了文學藝術巨大的鼓舞作用,美的啟迪作用和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第二,優秀文藝是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激勵人民奮進的火炬與號角。
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因為人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主體。國民素質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民綜合素質包括體力素質、智力素質、文化素質、科技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等。在社會各種資源中,人力資源具有能動性,對其它資源具有整合功能。在人的各種素質中,思想道德素質是靈魂。人的全面發展必須靠先進文化來引導,人的素質的提升要靠文化教育的力量才能實現。文藝作品在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中具有積極而重要的作用。文藝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則不能不去反映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反映人類自身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所實現的道德升華和精神升華。文藝與道德既各屬不同領域,又相互滲透、相互依托、相互促進。文藝是反映道德實踐,推動道德進步的手段和形式,道德是文藝得以灌注生氣,獲得價值的依據和內容。文藝與道德的結合與凝聚,確證并推動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促進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培育和張揚。當然,文藝不是哲學,也不是政治學和倫理學,它必須從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出發,首先是對美的把握和創造,在多姿多彩的藝術表現中,給人以美感和愉悅,使人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文明的熏陶和道德的洗禮,實現心靈的凈化和精神的升華,實現素質的提高和精神的振奮。
文化還是一種強力的粘合劑,是維系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紐帶,是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激勵人民奮進的火炬與號角。先進文化不僅將共同領域、共同歷史背景、共同社會心理和共同語言的人聯結在一個民族共同體中,而且可以超越地域、風俗、語言的界限,將國內各個民族聯結成團結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歷史悠久,薪火相傳的中華文化是聯結中華各民族的紐帶,使中華兒女凝為一體,同心同德地為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而不懈奮斗。江澤民同志指出,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各族人民在建設偉大祖國和美好家園、抵御外來侵略和克服艱難險阻的奮斗中,不斷培育和發展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他說,中華民族精神,最突出的就是團結統一、獨立自主、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精神。中國人民正是依靠這種民族精神,在祖國廣闊的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締造了為世人驚嘆的燦爛的中華文明。這個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的歲月里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精神動力,這種共同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沒有因政治制度的更迭變遷而被中斷,也沒有因經濟的變革而被分離,而是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而發展,始終成為凝聚各族人民的強大力量。在當代中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更成為凝聚和鼓舞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而優秀文藝作為先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在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方面,更是可以發揮獨特的重要作用。因為,中華民族的精神,不僅體現在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和奮斗業績中,體現在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里,也反映在幾千年來我們民族產生的一切優秀文藝作品中,反映在我國一切杰出文學家、藝術家的精神創造活動中。
三、點燃民族精神的火炬,吹響人民奮進的號角是發展和繁榮先進文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任務,是我國當代文藝工作者肩負的莊嚴使命
第一,要實現這一任務,就要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關于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系列論述,開創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新境界。什么是先進文化,什么是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江澤民同志認為先進文化就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他從先進文化的內涵與本質,先進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先進文化的指導思想和根本要求,先進文化的歷史任務和莊嚴使命,衡量、檢驗先進文化的標準與尺度,繁榮發展先進文化道路與途徑等方面全面地創造性詮釋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與內涵,指明了當代中國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是先進文化的重要任務和莊嚴使命,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往往具體形象地反映在文藝創作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是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和重要載體,在啟迪人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在促成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在激勵全民族萬眾一心,不懈奮斗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文藝要成為民族精神火炬與號角,就必須認真學習江澤民同志關于先進文化的系列論述,充分認識中國先進文化所具有的科學的品格、民族的品格、大眾的品格、創新的品格,就必須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站在時代的高度,走在世界的前沿,立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宗旨,既繼承發揮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而又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時代精神,既立足本國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優秀成果,使民族性與時代性、世界性有機融合。
第二,要實現這一重要任務,就要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努力創作出弘揚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時代進步精神的作品,用以教育人、鼓舞人、 鞭策人。
一個民族的文藝事業全面繁榮是以大批精品力作的涌現為標志的,一個民族的共同精神,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也是以精品力作為主要載體和物化形態的。從現實看,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擔當起塑造民族之魂的重任,不僅需要保持文藝產品的數量,更需要提高文藝產品的質量。只有多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才有感染力、吸引力、震撼力。作品本身才能站得住、留得下、傳得開,才能用以教育人、鼓舞人和鞭策人,為繁榮祖國文藝的百花園,為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作出自己的貢獻。無論是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還是民間文藝、群眾文藝等各個方面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責無旁貸承擔起這個歷史使命,用自己熟悉和擅長的文藝形式,創作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優秀作品,來點燃民族精神的火炬,吹響人民奮進的號角。
第三,要實現這一重要任務,就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勇于創新。
衡量一個民族文化的先進與否最為關鍵的就是看他是否按照民族性與全人類性的雙重規約與軌跡向前發展,是否能以自己杰出的文化創造獨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為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獨特的貢獻。人類的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歷史過程。先進文化也正是這一社會實踐過程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任何一種文化形態和精神觀念,如果失去了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品格,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通觀我國和世界的文學藝術發展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歷代文學藝術家們之所以能夠創作出傳世之作,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具有踏著時代前進的鼓點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有鑒于此,當代文學家、藝術家投身先進文化的實踐和創造,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認識社會發展的客觀進程,深刻認識人民群眾的利益所在,深刻認識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性和精神生活的進步,在藝術實踐中把握時代脈搏,表現時代精神;必須深入新的生活,熟悉新的人物,了解新的事物,研究新的問題,從而以充沛的激情和深邃的思想,塑造新時代的新人形象;必須努力探索傳統的審美意識與當代審美理想的聯系和轉換,不斷發現和引導讀者新的審美趣味,不斷學習和探索新的藝術形式,實現從藝術觀念到語言風格,從文學主題到人物形象,從體裁到題材,從結構手法到敘事技巧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努力創作立足本國、面向世界,體現民族精神,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藝瑰寶,既向世人展現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又點燃民族精神火炬,吹響人民奮進的號角,進一步弘揚和培育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作者系武漢市文聯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