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繞著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的故事遠比有線傳輸標準要復雜得多。1996年,數字電視被列入原國家科委“八五”重大科技產業工程項目,并成立了數字高清晰度電視總體組,組織了一支由高校、科研院所和工廠等14家單位近200人的隊伍,現任上海交大副校長的張文軍教授擔任組長,浙江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王匡也是總體組的成員之一。
總體組當時的主要任務之一,是跟蹤美國和歐洲兩個方案,并努力做出樣機。1999年10月,由廣科院花費1億元籌辦、采用總體組做出的跟蹤方案進行的國慶50周年大典數字電視試播獲得了成功。當時,有媒體宣稱,中國數字電視花了幾千萬元,用了兩三年的時間,就超過了美國花費幾十億美元、用了十幾年時間所取得的結果。
不久,原國務院總理朱基批示國家科委把項目移交給國家計委,并由其牽頭成立了一個由廣電總局、信息產業部、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經貿委、現科技部5個部委的副部長組成的領導小組,曾培炎為組長,負責制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電視標準和芯片,以及產業化發展。在這個領導小組之下,還成立了一個由上述部委相應的科技司司長或副司長組成的協調小組,國家計委科技司司長馬德秀任組長。與此同時,協調小組下設一個數字電視辦公室,負責具體的組織工作。接著,財政部將項目資金撥給國家計委。
隨后,國家計委給張文軍領導的總體組投入5000多萬,用作研發經費。后來,國家又在北京、天津和上海設立了3個試點,每個試點各獲得大約2000萬元不等的經費。在這3個測試點中,每一個都拿出了一筆錢去購買總體組的樣機,據記者所知,其中北京返回給總體組800多萬元。這樣,總體組一共積聚了近1億元經費。另外,張文軍所在的上海交大還與上海廣電集團、上海有線網絡、上海高清等7家滬系企業組成了上海聯合體。
但到1999年下半年,另一個主角出現了,清華大學認為當時中國在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方面進展不大,故決定加入標準制定競標行列。由于清華大學沒有參加總體組,一開始也沒有真正參與到數字電視標準的具體制定當中去,所以并沒有得到國家計委的經費。
同年,楊林、王興軍等幾個清華大學在美留學生受當時信息產業部科技司司長徐順成之邀,為中國制定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電視標準。1999年9月,由楊林在3年前創立的美國凌訊公司在恒基偉業第一筆資金的幫助下,做出了標準方案,并將其帶回中國。
清華校方對凌訊方案進行了為期半年的論證,并征求了廣電總局相關專家的意見之后,1999年12月,以清華大學的名義,提出了一個地面數字多媒體電視廣播傳輸系統——清華“DMB-T”方案,并成立了由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微波與數字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美國凌訊公司和廣科院無線電所組成的“清華大學數字電視傳輸技術研發中心”,同時獲得清華校方撥給的1000萬資金作為研究經費。
2000年11月,清華大學又和清華同方聯合成立了地面數字多媒體傳輸系統產業化領導小組,清華大學副校長龔克為組長,吳佑壽擔任首席顧問,清華同方投資200萬美元。2001年5月,清華同方向凌訊注資8000萬元人民幣,成為其控股股東。2002年,荷蘭安凱公司也投入了幾百萬美元資金入股凌訊。
在此基礎上,清華大學還與長虹、TCL、康佳、創維、海信、熊貓等8大主要電視機廠商以及3家主要廣播設備企業結成聯盟,搭建數字電視的產業化鏈條。據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數字電視項目組的實際負責人楊知行教授介紹,這8家廠商代表了國內2000萬臺彩電和機頂盒的產銷量及70%的市場份額。
另外,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和廣電總局下屬的廣科院也募集到一定資金,從而形成了地面數字電視傳輸標準的4家格局。不過,總體組和清華被大多數人認為是電視地面傳輸國家標準制定最有力的競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