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楊知行聲稱比試已沒有意義,但還是有南方媒體報道,清華與交大的兩套方案在2003年10月12日深圳高交會上再次進行了直接的比試。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報道說清華方案基本以失敗收場,而上海交大方案也不盡如人意。
這一報道終于使此前一直保持沉默的清華再也坐不住了。清華大學校長辦公室助理趙勁松對《商務周刊》說:“報道嚴重不符,我們覺得有必要正本清源。”而楊知行則生氣地說:“這純屬造謠。”
據記者多方了解,在深圳高交會開館的十幾天前,深圳市有關部門曾組織清華和上海交大召開了一個三方內部會議,主要是研究怎么協調雙方展覽的問題。在會上,上海交大提出要在高交會上進行兩家對比測試,但清華以沒有中間人和測試規程為由表示反對。清華認為發改委已經成立了工作組,并且確立了仿真和研發程序,因此沒有工作組參加的測試作用不大,并將此事上報發改委。發改委隨后指示深圳方面不能做對比測試。于是,雙方表示同意不測試,只是進行展示,為深圳高交會增加亮點,而且演示的方法也可以不盡相同。同時,各方也都就不向外界做測試為題的宣傳達成共識。因此,并無對比測試的消息從深圳官方傳出。
楊知行稱,在高交會上,清華也曾經邀請了一些深圳媒體,其中包括那家報道過他們的媒體,但是他們當天并沒有到展位去過,而且清華和上海交大也相互到各自的展位上進行了參觀。
“清華主要考慮的是不愿意向媒體說話,一開始我們基本上就沒有在媒體上發出聲音,結果得罪了許多媒體。”楊知行說。清華大學副校長龔克在給記者的電子郵件中也提到,清華受上級領導的指示,不允許隨便對媒體發言。
據悉,以前清華在回應媒體批評所發出的聲音大都是清華同方所進行的炒作。為此,清華還與同方劃定了關系,并公告清華同方不是清華數字電視項目組的研發單位,只是和長虹、TCL一樣的合作伙伴。
據清華大學數字電視項目組另一位重要人物王興軍表示,清華已經做出了三輪樣機,三輪芯片,并在工廠里做成了一體化數字電視機,但很少對外宣傳。
然而,清華的“沉默紳士政策”雖然使自己保持了聲譽,卻也令自己遭受了不小的損失。
2001年,當時的廣電總局和信息產業部把清華方案定名為“中國數字電視的研發定點”,第一次向國際電聯提交了這個文件,并在自主知識產權上獲得了國際電聯的認可,還壓倒了日本提交的方案。隨后,國際電聯組織了一個有76個國家參加的小組,跟蹤清華方案的進展。這使清華方案在就職于國際電聯的華人官員的幫助下,有希望作為國際電聯第3個標準。另外,巴西由于專利費過高問題而放棄在美國、歐洲和日本3家中選擇標準之后,曾經找到中國。巴西總統盧拉上臺之后,希望效仿中國做自己的自主標準,并呼吁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等國聯合起來,建立新的國際標準。
但是回國之后,發改委對此事提出異議,指出清華在國內標準沒有統一的情況下就擅自推向國際是一種不當行為,要求清華不能參加2002年的會議。結果,正是在這一年,日本方案獲得了通過。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失誤。如果能夠成為國際電聯的指定標準之一,我們就會創造新的市場。但是我們沒有被許可。”楊知行遺憾地對記者說。
在這個遺憾的同時,“狼”便真的來了。就在清華和上海交大還在展示各自標準方案的當天,同一個會場里,摩托羅拉在全球范圍內首次隆重展示了以數字電視為主,輔以廚衛電視、車載影音、樓宇可視對講機、廣告機四類產品的一系列資訊家電產品。在高交會開幕前一天——10月11日,摩托羅拉與唯冠公司(EMC)在深圳達成協議,后者負責生產及分銷一系列摩托羅拉數字家電,并將摩托羅拉家庭組網經驗帶入市場。產品計劃于2003年年底開始分步進入市場,并將逐步遍及全球各地。
把目光投向這一“新的傳統領域”的跨國公司,不只是一個已有30多年沒有涉足電視的摩托羅拉。9月25日,美國IT巨人戴爾也宣布放棄手機業務,將在今年第四季度向市場推出戴爾牌的純平彩電。戴爾還向三星、LG等韓國廠商提議,以OEM方式供應電視。隨后的幾天,惠普也宣布將推出自己的電視機。最近一個加入電視業的是韓國現代集團。該集團綜合商事株式會社社長樸源珍表示,現代將在中國貼牌生產彩電、DVD等家電產品。
跨國公司們的嗅覺是敏銳的,世界各大電子制造商紛紛進入數字電視領域,足以說明這個潛在的市場機遇有多大。現在,他們已經磨好了刀。正如美國泰克公司視頻產品部經理多德·畢德爾所言:“一切商業計劃的啟動,都有賴于中國數字電視標準的啟動。”
這些巨人們的出現使國內企業對中國數字電視市場產生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傳統電視的利潤已經非常微薄,以至于它們只得一次次打價格戰,或者搞多元化,一會兒做PC,一會兒做手機,現在又在做汽車,但中國的家電企業卻始終逃不脫低水平重復制造的命運,并在幾乎所有的關鍵技術和標準上受制于人。”德國SCM公司高級經理Chu King For先生對《商務周刊》說。這位在中國做家電貿易生意的新加坡人熟知中國企業的痛苦,“現在這個行業終于有了一次躍遷和打開新的大市場的機會,它們本來擁有一個創造性破壞舊格局的可能,它們的技術也已經具備,就等標準出臺。但是,能夠等待的企業并不多。”
據悉,長虹、康佳等大企業早已有了一攬子的數字電視戰略計劃,其中大約有30%~40%的機頂盒和數字電視機產量銷往海外。但是,更多的企業卻力不從心,如果沒有訂單,他們將無計可施。
中國并不總是輸在技術上。多年來,當我們目送一個個別國標準走進國際電聯時,中國自己的標準卻總是受累于各種羈絆。為了一個標準,我們已經花了幾十億,動用了大量人力,耗費經年,卻依舊在起跑線外做著預備動作。顯然,市場本身的效率不會留給我們太多時間,一旦我們選擇內耗,那么失去的將不僅僅是一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