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信貸與住房抵押貸款,被中國銀行視為兩個主要的利潤增長點。但是,由于信用核查系統不完善,汽車信貸形成呆賬的風險正在逐步增大
12月17日《華盛頓郵報》
她的目光掃視著中國最大的露天汽車市場中那一輛輛車,最后停在一輛中國生產的紅色大眾帕薩特小汽車上。決定買還是不買的是23. 9萬元人民幣(將近2.9萬美元)。對于25歲的莫婷來說,這顯然不是筆小數目。她是大學英語教師,丈夫是記者,全家月收入900美元。在一個仍有成百上千萬人年收入不到這個數目的國家,這已是一筆不薄的收入,但還不足以使她夢想購買真皮座椅的汽車。
盡管如此,莫和她的丈夫仍然沒有被北京有名的塞車所嚇倒,他們渴望能來去自如。她說:“有車比沒車要好得多。我愿意把它當自行車使,只不過它多兩個輪子而已。”他們掂量過,如果把另一個夢想——房子擱到一邊,就剛夠買車。更確切地說,如果他們通過大多數發達國家所用的、但在中國才剛剛流行的方式——向銀行貸款,他們就買得起車。
銀行幾乎有求必應
中國汽車市場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市場,2002年頭11個月增長了55%。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繁榮,國內外制造商正在通過新的融資方式,繼續擴大用戶群。各家銀行很樂于提供汽車信貸,支持被政府視為在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大國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汽車行業。
中國農業銀行個人業務部官員盧峻濤(音)說:“汽車業是中國的支柱產業。這個行業的發展能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在其他國家,基于同樣的原因,政府也鼓勵汽車業。”中國農業銀行是中國最大的汽車信貸來源,市場份額為34%。
對于銀行來說,汽車信貸和住房抵押貸款一樣,被視為改善受呆賬拖累的資產負債狀況的主要手段,這是一個將現金貸給收入越來越高的中國消費者的方式。
據政府官員估計,2002年頭9個月,中國汽車信貸總額為60億美元。但是,隨著汽車信貸越來越普遍,已有跡象表明:信貸泡沫可能正在形成。銀行幾乎有求必應,且條件寬松,對消費者是否能還貸把握不大。
在一個傳統上不愿冒險的社會里,許多消費者現在開始嘗試貸款,但他們并沒有量力而行。
貸款銀行以及經常為貸款提供擔保的保險公司對其客戶的財務狀況仍知之不多。銀行官員承認,信用核驗工作還不完善,而且走過場——除了最近在上海搞的新試點計劃以外,中國還沒有任何信用調查所。
中國汽車咨詢發展公司高級分析師賈新光說:“我們確實不敢說這里的信用系統是好的。實際上,這里沒有什么信用系統。”
許多月收入400至500美元的家庭貸款買車后每月要拿出一半的收入還貸。在美國,一旦借方的還債額達到其收入的40%,貸方通常拒絕給予貸款。
據《上海晨報》最近報道,27歲的上海公務員李每月收入不到400美元,但這并不妨礙他去年買了輛國產的富康車。他傾盡所有,用于支付預付款,每月還貸額約為360美元——相當于他工資的90%,還債期是三年。據報道文章稱,還了一個月后他就沒有再還。8月份,銀行起訴他,迫使他把車賣掉。
華盛頓布魯金斯研究所中國銀行專家尼古拉斯·R·拉迪說:“銀行獲準向消費者貸款,但如果搞不好,它們在汽車信貸上賠的會和像國有企業貸款賠的一樣多。”
需求不足以使那么多工廠活下去
據獨立咨詢機構——亞洲汽車資源公司稱,今年僅有約12%的購車靠貸款,而4年前還基本為零。亞洲汽車資源公司預測,到2007年,隨著更多擁有好工作但存款少、不懼負債的年輕人進入市場購買新車,約30%的購車將靠貸款。
該機構分析師張雅樂(音)說:“在中國今天的汽車市場中,銀行的作用仍很小,但它們的潛力是巨大的。我們預期私人購買能力將會起飛。”
實際上,在許多中國人仍窮得連摩托車都不敢奢想的同時,這個國家最富的城市收入已大幅提高。據《中國經濟月刊》最近報道,上海、北京和南部的廣東省的市區,每個地區年收入在3000美元左右的人口有2000至3000萬。其他發展中國家消費者愿意或能夠購車的收入水平大概也是如此。
許多家庭湊錢買車,一起使用。隨著汽車廠建得更多,汽車價格正在迅速降低。但大多數分析師卻說,這樣的需求不足以使那么多工廠生存下去。
10年前,中國的汽車業純粹受政府部門、軍隊單位和國企的購買驅動。現在,中國40%的小汽車賣給私人。
據政府統計數據,2002年頭11個月,中國的客車銷量超過100萬輛。這樣的數字吸引了全球汽車巨頭。
12月份,通用汽車公司和山東省的煙臺車身廠簽署一份合資協議。這是它在中國的第4個此類協議。大眾公司最近宣布,它在中國的汽車銷量超過在美國的銷量。最近在中國的合資中,豐田、日產和現代已各自投入10億多美元。
在美國,汽車巨頭從汽車信貸中獲得的利潤比生產和銷售汽車還豐厚。自然而然地,外國公司也看準了這里的汽車信貸業。通用汽車的信貸分公司——通用汽車承兌公司已向中國中央銀行申請提供汽車信貸。福特和大眾也采取了類似舉措。
數據無法說明問題
這些公司進入中國汽車信貸市場的企圖,成為對中國兌現世貿承諾的初步檢驗——盡管中國承諾允許外國公司進入該市場,但它在起草相關規則方面動作緩慢。
這一方面是因為這一任務的復雜性:一些中國省份缺乏留置權的法律觀念,使得在貸款變成壞賬時如何處置、汽車所有權歸誰方面變得不確定。一些外國政府和貿易團體看到了不太親切的解釋:管理辦法的遲遲不出,表明了中國將會繼續“把規章制度作為保護國內公司(銀行)避免受到外國競爭沖擊的方式”。
但不久前,事情有了進展。2002年10月份,中國公布了一份管理辦法草案。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說,相關規則將于2003年初到位。隨著中國繼續對外開放,北京的改革者把外國競爭威脅作為驅使國內公司改善經營的手段。銀行業也是如此。一些人希望,汽車信貸巨頭的紛至沓來將推動中國最大的一些銀行采取更加現代化的借貸行為。
問題在于中國的銀行面臨著相互矛盾的壓力。一方面,它們要根據對風險與回報的冷靜權衡做出借貸決定,從而改善其資產負債情況,另一方面,它們又要像國有銀行那樣經營,為優先發展的行業提供信貸。
中國的銀行官員們承認,他們對要他們協助促進中國汽車業的發展感受到了明顯的壓力。人們認為,中國汽車業的發展能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如橡膠、化工和旅游。
比如,中國農業銀行就將它的汽車信貸數額作為驕人的成就。它從1998年開始此類貸款,2000年大量拓展。到2002年9月底已發放了30多億美元的貸款。盡管據政府統計,中國銀行系統的呆賬比率是1/4,但銀行官員說不良汽車信貸比例不足1%。
然而,銀行官員們承認:這樣的數據還無法說明問題,因為大多數的貸款是在過去兩年發放的。與此同時,銀行仍在繼續慷慨放貸。
在農業銀行,如果顧客每年收入在180美元以上、有固定地址、買有保險,他們通常也就達到貸款標準了。農業銀行消費信貸處處長崔一萍說:“基本上,我們貸款給任何一個想借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