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球,是當今世界最優雅的運動,它的優雅和昂貴滲透到了每一個細節——精心設計的完美無缺的球場,手持名貴的運動器械,以及在一望無邊的綠草中愜意的散步……
“咚”的一聲,150元人民幣!
“早晨5點多,一眼看不到頭的草地上只有我和球童,空氣潮濕,仿佛是綠色的,我揮桿擊球,特別用心體會球桿撞擊到球的一剎那,球‘啪’的一下帶著嘯聲飛出去,那感覺怎么形容呢?就像夏天的傍晚,在帶有薄荷味的空氣里,你的皮膚輕輕掠過光滑的絲綢。由于那種靜謐,聲音顯得非常重要,最令人心動的是,在果嶺上推球入洞時的那‘咚’的一聲。”
美洲投資公司總經理馬利權不無陶醉地形容著自己打球的感覺。不過那如此令人心曠神怡的“咚”的一聲,也許屬于世界上最昂貴的一種聲音了,如果你也想欣賞它的話,你需要做如下花費——
一部可以攜旅伴同游的、說的過去的跑車20萬元,一套ETONIC高爾夫運動裝束5萬元,一套13桿BRIDGESTONE球桿16萬元,一張高爾夫球場會員證38萬元,每次打球花費400元,每年你也許會打上50次18洞球,在20年里,你會聽到1.8萬聲高爾夫球進洞,也就是說,每聽到“咚”的一聲,你大概要支付150元左右人民幣。
像馬利權一樣定期來北京京城高爾夫俱樂部打球的人不少,他們中大多是在商界崛起的成功人士、演藝圈的名人和外國駐京使館人員,很多是從全國的某個地方,甚至國外的某個地方乘飛機趕來的——考究的服裝,充滿自信的表情,爽朗的笑聲,最流行的話題,在周末假期的球場中到處游弋著。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貴族俱樂部就是一個中國經濟生活的晴雨表,每個周末都上演著流行中國的新聞聯播。
京城高爾夫球俱樂部,好像故意隱藏自己一樣,坐落在平常百姓很少知道的北京大興區埝壇水庫舊址上,以廣闊和緩的球場對抗著喧鬧燈紅酒綠的北京城,似乎帶有一點不屑。
整個高爾夫俱樂部占地2500畝,由主場和占地5.8萬平方米的練習場組成,球場設計者是國際著名高爾夫球場設計師湯姆·皮爾森,老湯姆現任美國皮爾遜高爾夫設計公司的董事長和簽名設計師,是美國高爾夫建筑師協會成員,基于30年的設計和建造球場的經驗,他獲得了美國高爾夫球建筑師協會資深設計老手和領導者之美譽,大興京城高爾夫俱樂部是他繼辛辛那提的雅士頓奧克斯球場(AO)后的又一力作。
散步在球場上,你會看到各種綠色——果嶺草、球道草、高草區的草和不時點綴在球場上的幾棵樹的綠色,或濃或淡,或遠或近錯落在一起,有時有小鳥或蝴蝶飛過。如果你是第一次來球場,很可能會失去方向,單純地陶醉在那誘人的自然之中。
高爾夫球場的靈魂:草
“北京的高爾夫球場,算上正在施工的大概有30來家,據說到這些球場打球的人士總共才2-3萬人,經常打的只有七八千,也就是說,高爾夫常客算得上是千里挑一了。”京城高爾夫俱樂部營業部郭經理不無驕傲地說,面對有限的客戶資源,各個球場為了提高競爭力,都在努力辦出自己的特色,“我們的特色就是:草。”
在京城高爾夫俱樂部,一般訪客打一次球需要支付果嶺費、設備費、球童費、餐費和其他費用加起來大概1200-1300元,會員除了要用38萬元購買球證,每次打球還要花兩三百元。這樣的消費在北京來說應該算相當高,但在球季最熱鬧的時候,一天會有150位左右的客人。
“這么多客人看中的,就是我們的草地。”郭說。真正有打球品位的人,對其他都可以馬虎一點,但對草地絕對不能馬虎。草地,特別是果嶺草,可以說是高爾夫球場的靈魂,果嶺草質量的好壞基本可以反映球場檔次的高低,所以,所有高爾夫球場對果嶺的質量總是不厭其精。
有關高爾夫球的名字有很多種解釋,其中一種認為是英語GREEN(果嶺)、OXYGEN(氧氣)、LIGHT(陽光)和FOOT(散步)的縮寫,把果嶺放在第一位,足見其在高爾夫球運動中的位置。
因此,京城高爾夫球俱樂部的投資方中信集團兩年前接手球場時,投資1億多元對球場設施進行翻新,其中主要部分就用于草地的改造。果嶺草采用了從美國進口的柬古影cc草,這種草根系發達,在中國北方不易存活。為了讓果嶺草達到滿意的效果,其配置土層要分為沙粒層、炭土層、滲水層和積肥層四層,此外還要進行打孔鋪沙以使草根的呼吸通暢。
由于氣候問題,俱樂部為不影響第二年的果嶺草的生長,每年都要在12月到第二年3月對球場進行保養。冬天掀開用來保溫的厚帆布,可以看到果嶺草還保持著濃濃的綠色,草葉柔軟而且堅韌,踩上去毫無聲息,18塊果嶺就像是18塊暖融融的羊毛毯。此外,占草地約2/3的長草區域選用了既抗病又易于養護的中華結縷草草種,球道和發球臺采用早熟禾混播草種。用肥方面采用的是基本無污染、無殘留的有機肥料或液體肥料,不會給土壤、水體造成污染,農藥則采用的是瑞士進口的仿生合成制劑,無污染、無殘留,并且對人、動物沒有任何不良健康影響。
體現人性的運動
京城高爾夫俱樂部的會所建在球場的最北邊,4000多平方米的建筑和一望無際的球場比起來顯得簡約而別致,也正體現了俱樂部鄉村風格的一種延伸。走進會所,你會被一種柔軟恬靜的氣氛縈繞——設施先進的商務中心、中小型會議廳、中西餐廳、日韓餐廳、健身房以及高爾夫專賣店很人性化的組合在一起。
咖啡廳的陽光總是最好的,在這里記者碰上了香港壯日公司前總經理崔欣。崔女士屬于那種典型的成功女性,穿著講究而且簡單明快,休息時手里不斷撥弄著她的KASCO球桿。
談到高爾夫球的樂趣時,記者認為高爾夫球運動量太小,缺乏競爭的樂趣。崔女士想了一下,回答說:“你不是魚,怎么能知道魚的快樂呢?”
真正有打球品位的人,對其他都可以馬虎一點,但對草地絕對不能馬虎。草地,特別是果嶺草,可以說是高爾夫球場的靈魂
沒錯,高爾夫球的運動量并不小。完整打完18洞球,大約要走上4個多小時。而且是在如此好的自然環境下,可以充分地呼吸新鮮空氣。“此外,這種運動其實不是在和對手比賽,而是在和自己比賽,”崔女士說,“樂趣就在于挑戰自我、戰勝自我中。”
也許是為了滿足成功人士對自我的挑戰,京城高爾夫球場采用了湯姆·皮爾森的高難度設計方案,按照美國高爾夫球協會的標準,球場球道全長7372碼,10個水邊果嶺,遍布球道和果嶺邊的水塘、溝壑,起伏的地勢,以及變化詭異的果嶺,使其成為北京周邊球道最長且難度最大的國際錦標級高爾夫球場。
到目前為止,這塊球場已承辦了大型比賽20多場,2000年和2001年的BAT中國高爾夫球職業聯盟賽北京站比賽都在此舉行。
在球場的Hole A3洞前后的水池里,通過清澈的流水可以清楚地看見數不清的白色高爾夫球,在明亮的陽光下熠熠生輝。據工作人員介紹,這就是著名的“魔鬼第三洞”。這一洞離發球區遠,球道左右被水包圍,在果嶺前又有水池,再加上鉗狀分布的沙坑,最能體現球場設計的特點。
傳說高爾夫球的球童制度起源于蘇格蘭,一位蘇格蘭公主在打完球后把自己攜帶的美酒與仆人共享,這瓶酒被認為是付給球童的第一次小費。俱樂部營業部的李小姐以前做過球童,她認為球童制度是最能反映高爾夫球這種運動的特色了,球童收入的主要來源是靠客人的小費,有經驗的球童一般能從服務對象的行為舉止判斷出對方的工作經歷。
“韓國和日本客人吃飯是最干凈的,總是把吃剩下的東西包在餐巾紙里,以便讓別人收拾,但他們給的小費也比較少。”李小姐說,憑經驗她就可以判斷出打球人的地位高低,一般來說,越謙遜平易的人,越是在社會和商場中磨煉成熟的精英人物。
讓她最難忘的是她當球童時第一個服務的對象,那是一個步伐健朗、待人平和的老人,中午進餐時,老先生和她一起吃普通的份飯,打球過程中,還經常停下來問她累不累,是否需要休息。后來李小姐才知道,他就是中信董事長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