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預計,2003年中國GDP增長率可以達到7.7%左右。盡管與去年相比,出口增長有減緩的趨勢,但私營產業的投資和消費仍將為推動經濟增長供堅實的基礎。
領導層的變動將加速價格放開的進程,并使得競爭趨于自然化。改革能讓上市的銀行和保險公司收益,但同時也意味著電信和能源部門的利潤可能會減少。
相關經濟數據顯示,2002年中國GDP增長率為8%,收益率得到進一步提高。2002年9月和10月的出口額分別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3%和31.5%。在亞洲其他國家出口量普遍減少的情況下,中國出口超強的增長率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10月份工業產品的出口額更是比上年同期猛增了14.2%,這充分反映了出口的持續增長與投入的快速增加。我們估計,中國2002年的GDP增長率可達8%,其中隨著出口的強勁和投資的持續增長,第四季度的增幅可達8.3%。
2002年1至10月,中國的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幅度從1至9月的13.6%增加到了16.3%。由于固定資產投資量出現23%-25%的大幅度增長,對重工業產品需求的平均增長速度要快于對普通消費品的需求。具體地說,增幅最大的煤礦開采部門2002年1至10月的利潤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0%,緊隨其后的依次是化工、機械和橡膠產品(增幅從50%-60%不等)。展望未來,我們認為,如果宏觀經濟的擴張政策(至少在今后6個月內)能夠持續下去,那么原材料行業的工業利潤率將得到進一步的增長。
PPI(生產者物價指數)和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如果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4%,而M2(廣義貨幣供應量)同比增長17%(相對于名義GDP同比7%的增幅),那么今后一年內中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就會增加。但是,不同產業的價格對于貨幣擴張的彈性大不相同。歷史上,在投資繁榮的階段,PPI上升的速度要比CPI上升的速度快得多,當然,在投資低迷的時期,PPI也比CPI下降得更快(見下圖)。我們認為,只要今后6個月投資還能保持前6個月的強勁勢頭,PPI的增長速度將再次超過CPI,也就是說,原材料生產商(如鋼鐵、煤炭和化工企業)在控制價格的能力方面,將比輕工業產品制造商更有優勢。
我們預計,2003年中國GDP增長率可以達到7.7%。據估計,為了保持領導層過渡時期經濟的穩定發展,中國至少在2003年上半年會保持擴張的財政政策和低利率政策。此外,中共十六大著重強調了銀行應該為私營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加積極的支持,這句話可以解釋為銀行貸款方面的高增長。因此,M2以及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將繼續帶動下一年度經濟的發展。而如果美國2003年GDP的平均增長水平在2.5%,那么中國2003年出口量的同比增長幅度可能會比2002年的19%略有降低,大致為15%左右。整體消費增長將保持穩定勢頭,其中汽車、房地產、醫療產品、軟件以及高端電子消費品等將成為消費增長的亮點。
十六大之后的結構改革。我們預計2003年中國將加快進行以下方面的改革:
● 金融領域的放開,將為私營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具體的措施將包括:允許銀行私有化、允許私營企業發行債券、放開利率(這將使中小企業得到更多的貸款)。
● 在一些原來受到限制的領域(如航空、公用事業、銀行、保險等),外國投資人可以享受到更多自由,其中包括購買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或者按照QFII的有關辦法購買上市公司流通股等形式。
● 提高人民幣的靈活性。鑒于中國外幣儲備的迅速增長和出口方面的良好表現,我們認為中國以一攬子外匯體系為核心,在擴大貿易范圍方面處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只要不受到外來的重大沖擊,中國有望在1年之內讓人民幣升值2%-3%,同時不對自己的出口競爭力構成任何顯著的影響。
● 銀行改革。十六大期間,有中國人民銀行官員暗示,央行將逐步放開利率。這項改革有可能采取擴大利率浮動范圍的形式,其中貸款利率(比方說,圍繞基本利率在+50%至-20%的范圍內)可以進行浮動。這將有助于上市的銀行從國有四大銀行那里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 進一步開放保險市場。近期外資對幾大保險公司的注資和不久以后幾個保險公司的上市,將有助于它們完善服務產品、提高服務質量。
● 但在電信和能源領域,管理層的變動很可能加速失范并刺激價格競爭,從而令許多上市公司的邊際利潤進一步降低。
● 房地產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將采取措施,對房地產開發商的最低資本和土地使用權的發放進行更為嚴格的限制。由于這些措施提高了進入房地產市場的門檻,并且對避免房地產開發泡沫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因此上市公司能夠從中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