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國內醫藥商業企業現狀
1、傳統醫藥流通體系退出舞臺
我國醫藥商業包括批發與零售,由于藥品的特殊性,長期以來我國醫藥流通領域一直采用“統購包銷、逐級調撥”的三級批發流通管理模式,嚴格控制藥品的流通。傳統的醫藥流通體制下,藥品通過零售藥店到達消費者至少有9個環節:生產企業——買斷總經銷權的大型批發企業——各片區或者省級代理——地市級代理——醫藥批發公司銷售商——配送中心——店長——店員——消費者。
進入九十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尤其是醫藥產業的對外開放,受計劃經濟時代藥品經營豐厚利潤的驅使,我國藥品經營企業數量急劇增長,從開放前的2400多家增加到1995年底的17000多家,進出口業務也由八十年代的幾家公司統一經營變成上千家企業同時經營,傳統醫藥流通體系退出舞臺,出現眾多醫藥商業企業百舸爭流的局面。
2、醫藥商業企業的四大軟肋
目前中國醫藥商業企業存在數量多、集中度低、費用率高、利潤率低的特點。據國家經貿委的統計數字,目前我國從事藥品批發企業17000家,數量眾多,但行業集中度比較低,而年營業額超過兩千萬元的不足400家,超過10億元的僅10多家,超過50億元的更只有3-6家;零售企業12萬家,最大連鎖店年營業額僅有5億元。
據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編制的2002年《全國醫藥商業商品流轉統計資料》,2002年多數醫藥商業企業利潤同比大幅下降,企業虧損面、虧損額上升,其中有13個省醫藥商業全行業虧損。2486家主要醫藥商業企業主要財務指標顯示,這些企業的利潤率為0.64%,費用率為9.84%。而在美國,藥品批發商的平均費用率僅為2.5%,一家專業藥品物流分銷企業只要達到3個點的利潤率就有利可圖,差距很大。
醫藥商業上市公司作為業內經營相對比較好的企業,費用和利潤也不樂觀,統計2003年前三季度7家傳統醫藥商業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我們看到,這7家醫藥流通類上市公司2003年前三季度平均的銷售收入為28.03億元,主營利潤為4.06億元,營業費用為1.84億元,凈利潤為4807.78萬元,費用率也達到7.90%,而利潤率僅為1.76%。

二、現有商業模式分析
1、連鎖藥店的跑馬圈地運動
在營銷為先、終端為王的市場競爭中,控制渠道就是控制市場成為企業的共識,眾多醫藥企業紛紛進入連鎖產業,期望通過組建和擴張營銷網絡來控制渠道,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跑馬圈地運動。桐君閣、廣州醫藥、上海醫藥、國藥集團、海王生物、重慶和平藥房連鎖、武漢同濟堂等各路諸候,都在各地籌建區域性物流中心。
上海醫藥,以華氏大藥房為品牌,擁有全國范圍內零售連鎖直營藥店1000余家,加盟店400余家,其控制的百年老店雷允上也擁有上海地區的100多家連鎖藥店。公司出資9000萬元與江西省醫藥集團公司共同組建的特大型醫藥流通企業“江西南華醫藥有限公司”,屬下子公司“江西黃慶仁棧華氏大藥房有限公司”網羅了江西醫藥集團原下屬的844家連鎖藥店,并聲稱要將自己在江西的連鎖藥店規模擴張至1000家。上海醫藥還先后與童涵春堂、嘉定醫藥公司、外高橋保稅區公司、吉林長春醫藥公司等聯合結盟,有望在未來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桐君閣在控股股東太極集團的幫助下,通過收購兼并,先后獲得北京、成都、德陽、綿陽、自貢等地的商業資源,目前公司已擁有直營連鎖藥房近200家,“加盟特許經營”藥房1000多家,成為國內最大的藥品零售連鎖企業,2002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78.53%,2003年第三季度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2.89%,但隨著規模的擴大,公司的利潤反有下降趨勢。

2、傳統醫藥企業向流通領域開拓。
傳統醫藥工業企業也在不斷向醫藥流通領域滲透,其中比較突出的是雙鶴藥業。自2000年開始,雙鶴藥業在2年內向全國撒下3億多元資金,并購重組了北京、湖北、湖南、江蘇、云南、陜西、山西、黑龍江、河南、安徽等地10個較大規模的醫藥商業公司。這10家醫藥商貿公司,基本上與雙鶴在各地控股的六大輸液基地形成配套,市場布局輻射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南和西北地區。
2002年雙鶴商業板塊銷售完成18億元,占集團總銷售額的一半,今年的銷售目標是28億元,到2005年,集團商業銷售額力爭突破100億元。目前,醫藥商業的分銷形式分為醫院純銷、零售、快速批發。雙鶴藥業通過對全國各重要省份、城市原有大型醫藥流通企業進行購并和整合,初步構建了一張覆蓋全國的醫藥流通大網,公司銷售收入也隨之大幅提高。
3、平價藥房的崛起
當一個行業的利潤不足以支撐原有龐大網絡時,被砍掉的必然是中間環節,平價藥房直接從廠家或大型批發企業進貨,直達消費終端,省卻了繁瑣的中間環節,藥價因此得以大幅下降。這便是“開心人”這些零售藥商存在的機會,2002年8月31日,引進湖南資本重組的“開心人”大藥房一開張便打出藥品平均降價45%的旗號掀起了南昌藥市降價風潮,其日營業額也飚升至10萬元新高。
平價藥房的出現,對原有藥房和醫院產生了巨大壓力,如隨著南昌“開心人”、“華安”等民營藥店拉開平價大旗,南昌市一些國有大型連鎖藥店不得不跟風調價,位于南昌的一些省直醫院也向外界保證重新調整虛高的藥價。曾在南昌醫藥零售市場占絕對壟斷地位的江西黃慶仁棧華氏大藥房,不得不將藥品價格平均下調30%。在開心人進入上海市場后,眾多藥房也悄悄降低了藥價來適應競爭,而醫院藥價的虛高也受到市場競爭的壓力。

三、醫藥商業的發展趨勢
1、醫藥商業企業向第三方物流轉型
專業的現代物流企業又稱第三方物流,是指既非商品供應方又非商品尋求方的第三方企業,通過契約為客戶提供商品流通全過程的服務。在發達國家,第三方物流企業在整個物流企業中所占比重很大,日本已達80%,美國為57%。
醫藥商業流通環節是從生產企業到最終消費者的橋梁,怎樣在這個環節中處于競爭優勢,商業企業的市場覆蓋能力、物流配送能力、客戶服務能力,品種保證能力將會越來越重要,規模、成本、費用和效率將決定企業的發展前景。
目前國內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醫藥商業物流公司,而一些民營企業的崛起成為新型物流的雛形。如湖北的九州通醫藥有限公司,2002年第一次進入全國醫藥商業企業銷售額排名17位,公司管理成本、倉儲成本和人員成本遠遠低于傳統國有醫藥商業企業,該公司以現款現貨或買斷等形式,低價從生產企業大批量采購藥品,并減少中間環節,直接向終端網絡供貨,通過價格優勢攫取市場。據了解,像開心人等平價藥房的大部分藥品,就是向九州通這樣的醫藥商業企業采購的。
未來的醫藥商業企業,需要利用計算機網絡和信息技術,將原來分離的商流、物流、信息流緊密聯系起來,使企業物資流通、商務流通、信息流通、資金流通形成一個完整的供應鏈,從而及時把握整個市場情況和企業運營狀況。
2、藥店市場定位的分工和細化
隨著市場的發展,不同藥房之間存在定位的不同,預計未來的藥房將出現三類不同細分市場的藥房形式:醫院藥房、普通藥房和社區藥房。
醫院藥房業務主要在醫院,為就醫患者提供藥品服務的藥房,主要是原來附屬醫院的藥房。雖然隨著醫藥分家,醫院藥房將逐步失去其原來的醫院內部藥房地位,但與普通藥房主要銷售OTC藥不同,醫院藥房將逐步以新特藥和其他處方藥為特色,以圍繞具有醫院救治特色的藥品為主,包括各類搶救用藥,注射、輸液類用藥等,這些配套醫院治療或只適合在特定場所使用的藥品,是普通藥房所很難涉足的領域。
普通大藥房指規模比較大、藥品種類齊全、交通比較方便的一類大型藥房,如開心人等平價藥房,這類藥房成為一個大型藥品超市,能提供幾乎所有的消費者所需要的藥品類型,價格也具有一定優勢,適合哪些購買量比較大的消費者,這類藥房可能與批發企業有良好關系,承擔部分藥品中轉的流通功能。
社區藥房是數量最多、規模較小、開設在社區的藥房,由于資金、面積等的限制,這類藥房主要銷售常用的OTC藥品,藥品種類不多,只能滿足老百姓的基本用藥需求,優勢在于便利。有市場調研機構通過抽樣調查,認為一般家庭購買藥品的金額在100元以上,才會到大藥房去購買,而金額比較少的家庭用藥,大多就近購買,而家庭備藥或用藥的兩一般都不會大,這是社區藥房生存的基礎。
3、社區連鎖藥房的多元化趨勢
隨著連鎖藥房的遍地開花,連鎖藥店也存在競爭和生存的巨大壓力,畢竟藥品不是食品,不是老百姓每天必須消費的,以前藥店憑借虛高的藥價都缺乏盈利能力,受到平價藥房的沖擊,以及國家各項政策的限制,各連鎖藥房的藥價也不得不大幅下調,利潤空間壓縮后就更難盈利了。
在藥品銷售量不可能大幅增長,以OTC藥為主,利潤空間也受到壓縮的情況下,對于中小藥店、社區藥店等,多元化經營是現實的出路。在國際上,普遍存在社區便利店同時出售OTC藥的情況,藥房和其他便利消費品的結合,可以彌補部分藥房客戶稀少、銷售額不足、藥店虧損的困境。中國的連鎖藥店要想獲得迅速發展以抵御外國醫藥巨頭的壓力,就必須考慮增加利潤,而多元化經營是一條已經為外國企業證明了的有效策略。在中國,也已經有這方面的嘗試,如深圳海王星辰的100多家連鎖藥店就設了店中店,在藥店里開設沖印店,連鎖藥店的多元化經營代表著藥店的發展方向,海王星辰靚曬店在這方面走出了第一步。
三 重點醫藥商業上市公司分析
上海醫藥(600849)
上海醫藥是國內最大的醫藥商業企業之一,也是國家重點扶持的10家大型醫藥流通企業之一,市場份額占上海藥品批發業務的70~80%,是國內第一批醫藥電子商務試點企業和首批醫藥商業對外開放試點企業。2002年公司實現主營收入72.36億元,其中商業收入為69.69億元,占96.31%;2003年前三季度實現銷售收入65.02億元,其中醫藥商業為63.05億元,占96.97億元。
近幾年,上海醫藥圍繞醫藥物流、商業網絡、連鎖零售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實質性資本運作。投資2323.93 萬元用于醫藥商業網絡建設,旗下的華氏大藥房已有連鎖藥店800多家(含加盟),規模居國內藥品連鎖銷售企業前列;加快部分省市聯盟進程,投資9000萬元與江西省醫藥公司共同成立了江西南華醫藥有限公司,下屬的“南昌黃慶棧華氏大藥房”藥店總數達844家。公司在商業批發和零售網絡方面的建設,使公司的業務穩步成長,而資本運作也可能為公司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如公司持股26.34%的上海復旦張江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已在香港創業板成功上市,未來可能會為公司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國藥股份(600511)
國藥股份是2002年上市的醫藥流通企業,具備較高的行業地位,其大股東國藥集團也是國家重點扶持的10家大型醫藥流通企業之一。公司2002年實現銷售收入12.24億元,其中醫藥商業為11.82億元,占96.57%;公司2003年前三季度實現銷售收入10.67億元,其中醫藥商業為10.36億元,占97.09%。
國藥股份以代理國內外新藥特藥品種為主,同時公司是國家指定的麻醉藥品、一類精神藥品唯一的一級經銷商,具有較明顯的網絡優勢、品種優勢、人才優勢和地域優勢。公司2003年前三季度實現銷售收入10.67億元,完成2002年全年12.24億元的87.17%,預計公司2003年能達到14億元左右的銷售額。
桐君閣(000591)
桐君閣下轄桐君閣藥廠、重慶中藥二廠兩個中藥生產總廠,5個專業性醫藥營銷經營公司。公司2002年實現銷售收入8.76億元,2003年前三季度就完成銷售收入15.78億元。但公司費用控制較差,在銷售收入上升的同時,凈利潤卻有所下滑,2002年凈利潤為2108萬元,到2003年前三季度為733萬元,業績下滑,需要關注。
桐君閣是太極集團的控股子公司,在太極集團的整體戰略中,桐君閣主要業務方向為醫藥商業和零售。近兩年,公司通過收購、合作完成了零售連鎖藥店的大量鋪設工作,主要采取“加盟+直銷”模式,目前總計有1250家,占領了成都和重慶30%~40%的市場銷售份額。公司設立的專業中藥材批發市場,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家由企業獨家設立的中藥材批發市場,為西南主要的中藥材物流集散地之一,也是國內現有的17家中藥材交易市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