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沈云鄉鉆進“海正制藥”的下水道時,他吃驚的第—件事,就是氣味,或者說,這里并沒有預想到的氣味。下水道仿佛被氨水洗了一遍,他說,只有一股淡淡的、令人作嘔的香氣,糞便的臭味全被香氣蓋了下去。
但很快他就意識到:他碰到的氣味,可不僅僅是糞便的,而是一種巨毒的東西。他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公司派來排放化學液體的;這些液體被危險地收集于廠房的地下,其用意,也許是為了逃避支付處理有毒廢料的費用。
沈云鄉覺得胸悶發緊,呼吸急促,腦袋也暈了。這時候,他的表弟馮華平,和他—同鉆進下水道的另一個外來打工者,突然大聲地喘息起來。“抓住我,把我拉出去!”但話音未落,他就一頭撲倒于下面的廢水坑里了。
沈云鄉算是幸運。他只落下了周期性的偏頭疼和肺充血,性命保了下來,現在,醫生們仍在試圖找出他的病因。他的表弟當晚就死了。他們出事后的第二天,另一名外來的打工者唐德軍又被派進廠下水道,去完成他們干了半截的活,然后他也死了。
“海正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醫藥產品出門的龍頭企業之—,它的產品,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署”與歐洲藥物管理委員會”的認證,它生產的抗癌藥和治療冠心病的藥品,在歐美的售價很低廉,是西方的制藥廠無法與之競爭的。
但這一家藥廠,似乎太熱衷于幫洋人對抗癌癥,對如何保護自己的工人和附近同胞的健康,用心卻不夠。公司的廠址位于浙江省的臺州,這座海邊小城的空氣和水,都清晰地留著“海正制藥”的印記。
關于這場事故的具體細節,“海正制藥”和臺州公安局都沒有給于明確的答復。但當地政府的一位官員則證實說,該公司的確發生了上述的死亡事件,時間是今年8月,并說公安部門正在進行刑事調查。被問及死亡的原因時,他則說自己不清楚。
“海正”是一家一夜發家的公司,它原本是個國營小藥廠,但如今已成為—個股份制的大型制藥公司。它在上海股票交易所上市,其合伙人中,也有海外的醫藥巨頭。但據該公司的雇員和附近的臺州居民說,在它由小變大的過程中,它從沒有停止過在臺州附近傾倒未處理的化學廢料的行為。有毒物質對其工人的傷害,它或輕忽,或完全不管。
正在醫院進行恢復治療的沈云鄉說:“他們總是不管不顧。不給我們任何防護設備,就讓我們下去。我們頭一天出了事,第二天就又派人下去,這簡直是難以想像。他們從不把人命當回事。”
這種不拿人命當事的行為,在我國經濟騰飛的過程中,是相當普遍的。我國的經濟增長,較其他的任何國家都快得多,但在我國的許多大城市里,空氣和水的骯臟,又居全世界之最。今年頭9個月,因工傷而死亡的人,已達到11500人,死亡的比例,也居全世界之冠。
我國經濟的增長,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外國的投資,或國際間的合伙。“海正制藥”就是如此,它的合伙人中,就有美國的一家大型基因藥物批銷公司“醫藥資源公司”(the DrugSource Company),其總部設于美國伊利諾斯州的溫徹斯特。
“海正”獲得美國官方的許可,得以生產某些新藥的成分(其中包括在西方賣得最火的一種抗癌藥),正是得到了這家美國公司的幫助。據它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最近所做的財務報告,“海正”出口美國的藥品,是它的最賺錢的產品,也是其利潤增長最快的部分。
“醫藥資源公司”與“海正”之間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這家美國公司則未作答復。
在最近的幾年中,“海正”一連接受了“美國食品藥品署”的7次調查。調查的目的,是確定該公司的產品是否已達到美國的安全標準。“海正”通過了所有的調查。現在它已獲許向美國出售至少8種藥的配料,它們的經銷者都是這家美國公司。
美國另一家大型制藥公司“埃利—李利公司”(Eli Lilly company,本刊注:現多譯作“美國禮來公司”)也在與“海正”合作,生產它的結核霉素,即—種治療肺結核的藥品。與外國公司的類似的合作,也使該公司的產品打入了歐洲市場,它出口于歐洲的產品主要是治療心臟病的藥物。
“海正”的工傷死亡事件,最初是在美國媒體上報道的,與“海正”合作的若干美國公司的道德,因此受到了質疑。但Eli Lilly公司的一名發言人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對“海正”存在的環保與安全問題,他們一無所知。美國食品藥品署在被問及“海正”產品的審查經過時,也拒絕做出答復。
“海正”的事件表明,在我國經濟 的高速發展中,大量的工傷死亡,嚴重的環境污染,并不全是無意造成的,它是某些企業領導者和決策者的一種“有意”的選擇:把人命和環境的破壞,當做發展的必要代價。
僅以臺州為例,它的主要工業區“巖頭”,正是椒江進入東海的入海口,它本來就是一個著名漁場,無數代漁民,曾依賴這一條河生活。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當地政府把“臺州醫藥化工工業園區”建在了這里,國營的“海正”公司,是其中最主要的公司之一。政府在海灘上興建了鋼筋水泥的防潮墻,使得部分的海岸,無法再被漁民使用了。
“海正”當初的目標是國內的市場,它的主產品,是抗寄生蟲的獸藥,但在過去的幾年中,它在美國幾家公司的協助下,成功打進了美國市場。
在出口的帶動下,“海正”產品的銷售直線上升,今年達到了1.5億美元,它那涂做白藍色的廠房與辦公區也隨之而擴展,覆蓋了海邊上百畝的地畫。
但“海正”的“比較優勢”,似乎來自于這一:制藥時所生產的有毒廢物,它似乎不大花錢去處理。
根據地方和國家環保部門的內部報告,“海正”和它附近的一些公司,每年都把360萬噸含有有機或無機化合物的廢水,略加處理、或完全不加處理,便傾瀉到海里。
巖頭的海岸邊上,遍地是含有化合物的淤泥;附近城鎮的空氣,則充滿了硫磺味。漁民們說,他們的手臂和腿經常因河水和海水而腐爛,嚴重的時候,會導致他們截肢。
據國家環保部門的一份報告,在過去幾年中,已有1700名村民被迫離開了這一地區,該報告還顯示,當地患癌癥和呼吸道疾病的比例,近幾年在大幅度攀升。一家媒體評論說:為了治美國人的癌癥,他們不惜讓自己的同胞患癌癥。
“海正”公司的雇員所受的傷害,則更為嚴重。
直到不久前,高紅海還是“海正公司”生產線上的一名工人,他生產的打蟲子藥,是美國食品藥品署允許在美國銷售的。
她說她生產該藥的某種成分時,使用的是甲苯——一種有毒的分解劑。但她身上穿的,只是一件普通的棉布工裝,她工作的車間里,也無特殊的通風設備。
她說她并沒有感到健康受了傷害,只是有時候感到不適而已。但兩年前,她生下了一個女兒,這孩子的手上卻只有兩根手指。
于是她與她的丈夫林建勇起訴了“海正公司”。根據浙江省醫藥信息研究所呈交法庭的有份報告,孩子先天的殘疾與“海正”所使用化合物之間,“有著明顯的關聯”。
但當地的法院則不顧這一報告,執意傾向于“海正公司”。為了打官司,這一家人耗盡了他們全部的積蓄。高紅海為她女兒起的名字中,便含有“海正”中的一個字,目的是讓她永遠不要忘記,她的殘疾是一家叫“海正”的公司造成的。
當地政府最近已采取行動,準備清理巖頭的污染。在距“海正”不遠的地方,政府興建了一座廢水處理中心,當地的公司被要求把廢水排放到這里,并支付一定的處理費。
政府也受到了震動。關于巖頭的環境災難,新華社記者寫了兩篇內參,溫家寶總理看過之后,便直接命令環保和安全部門調查此事。當地的居民稱,這事所以能獲得解決,是溫總理直接介入的結果。
然而據“海正”職工和當地的官員說,對付這一類調查,“海正”向來是很機靈.很有對策的。
8月14日,中央調查組要來“海正”的消息,在廠區里傳播開來。職工們說,公司的經理們變得異乎尋常的忙碌,準備開啟清污設備。
沈云鄉當時是在“海正”工作的一名建筑工人,白天看到職工們交頭接耳地談論此事之后,到了晚上,他和他的表弟就被招募了去,去幫著公司應付中央的檢查。
他和他的妻子與孩子,當時住在離“海正”廠區不遠的一個破窩棚里,他們都是四川來的打工者。這時老板走了進來。他對領班的馮華平說,工廠有麻煩,要他找幾個兄弟幫一下忙。他要他們帶著手電、鎬頭、錘子等,去砸開下水道里的擋著廢水的水泥墻。原因則沒有說。
據公司的幾名雇員說,公司所以要這么做,是因為這道墻是阻止廢水進入處理廠的,使之改道而行,這樣就不必交納處理費。就這墻砸開,純粹是為了應付檢查。
此后便發生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當地一位不愿透露其全名的官員王先生說,“海正”的—名副總和幾名負責下水道系統的經理,如今正接受警方的調查。他又補充說,“海正”因此事而被課以約5萬元人民幣的罰款,并付給馮的家屬約17萬元的補償費。
今年10月,“海正”的高層率領公司的一個代表團飛赴德國的法蘭克福,參加在那里舉行的國際制藥會議,并推銷“海正”的抗心臟病藥,該藥品在歐盟的認證書上赫然標有“安全”的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