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博物館林林總總,從歷史、文化到自然、科技幾乎無所不包,可是,你聽說過垃圾博物館嗎。
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的斯特列福鎮(zhèn),有一個垃圾博物館,它建于1996年,只有一個廳和一個影視室,但它和垃圾分類處理廠結合在一起,顯得氣勢不凡,免費接待公眾參觀。
進入展館,映入眼簾的是一只巨大的恐龍,它長約五六米、高約三米,色彩鮮艷奪目。其實這個吸引了所有參觀者目光的恐龍,竟然是由成千上萬件廢品制成的。仔細觀看就會發(fā)現(xiàn),它從頭到尾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廢棄瓶瓶罐罐、衣物鞋帽、紐扣、玩具、乃至貝殼、假牙……
博物館有專門安排的導游給參觀者介紹垃圾再生利用知識,比如1噸舊報紙再生使用可少砍約17棵樹和節(jié)省4100瓦能源;目前美國有67%的鋼鐵產(chǎn)品是用再生的鋼鐵制造的;利用廢棄金屬代替鐵礦石生產(chǎn)新鋼鐵,可減少空氣污染86%等。
參觀垃圾分類處理廠是壓軸戲。在一條寬闊的步行參觀通道上,參觀者透過玻璃可以看到整個廠房的運作情景。在參觀通道下方,有兩條運輸皮帶正在運轉,推垃圾的機車把運來的各種垃圾推放到皮帶上。皮帶在往上運送時,下方有個綠色的震蕩器最先把破碎的玻璃瓶通過震蕩分離出來。在運輸皮帶兩旁,工人們眼疾手快地對剩余的垃圾進行挑選,前面的工人先將塑料挑出來,后面的工人再挑選出鋁和玻璃瓶,分別投放到貼有標識的容器里。同時,一條旋轉著的窄磁條,再把皮帶上的錫罐或鐵罐分離出來。然后,工人們把分類后的可再生使用的垃圾壓縮成長方塊,再裝上卡車或輪船,運往再生工廠。
這個垃圾博物館既是環(huán)保和教育設施,又是文化場所和旅游景點,花費的建設投資很少,給社會帶來的利益卻很多。
(摘自《環(huán)球時報》 原標題為《垃圾處理廠兼做博物館》 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