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攻打伊拉克戰爭期間,人們每天都可以在中央電視臺開設的伊拉克戰爭直播節目中,看到張召忠對戰爭作條分屢析的評述。作為一名軍事專家、教授,現任國防大學軍事科技與裝備教研室主任的張召忠,他的主要工作是為將校官們講課,但老百姓卻給了他明星一樣的待遇,更多的人愿意聽他的軍事評論,喜歡讀他的書,更渴望了解他。
成了明星的軍事專家
1994年,在中央電視臺“軍事天地”欄目中,張召忠策劃和撰稿了一個“三十六計古今談”的系列講座,由于他形象儒雅,談吐不俗,又是軍事專家, 編導突然決定由他來親自主持這個節目,結果節目播出獲得了很高的收視率,也讓全國億萬觀眾知道了他。
接下來,“軍事生活”欄目組和張召忠又策劃了一個大型系列節目——《艦船知識》,由張召忠來主持并講解。節目又一次獲得成功。
這一下,張召忠成了電視名人、軍事名人,中央電視臺的其他與軍事相關的節目都競相邀請張召忠擔任主持或嘉賓。尤其是如1999年科索沃戰爭爆發等幾次大的國際熱點事件發生前后,張召忠作為軍事評論家先后成為“東方時空”、“中國報道”、“世界報道”、“軍事報道”等重頭節目的座上賓,成為了億萬電視觀眾最為矚目的“軍事明星”,香港鳳凰衛視評價他為:”中國首席軍事評論家”。
作為一個從事軍事學術研究的專家,10多年來張召忠的著述頗豐:1980年代中期主要是側重于海洋權益、海軍建設、武器裝備和現代海戰方面的專著,其代表作有《未來海洋世紀的沖擊》、《現代海戰啟示錄》、《兵器知識庫》等;1990年代初期,主要是關于海灣戰爭、國際法和裝備技術方面的內容,代表作有《海灣硝煙》、《海戰法概論》等;1998年以后,主要側重于現代戰爭和武裝沖突、國際戰略和突發事件等問題的研究,代表作有1999年催生于南聯盟危機的《誰能打贏下一場戰爭》,同年出版的《戰爭離我們有多遠》和《下一個目標是誰》,這三本書被譽為”張召忠問號三部曲”,有2001年出版的《網絡戰爭》及之后推出的三本被譽為“張召忠戰爭三部曲”的《話說國防》、《誰在制造戰爭》、《中國讓戰爭走開》。特別是1998年后出版的這7本書,都“躋身”于暢銷書的行列,使得張召忠的著作達到了一個“專家叫好,百姓鼓掌”的境界。
而張召忠的軍事預測讓他的名聲更響。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隨即爆發。9月中旬,張召忠帶著一篇關于海灣危機的述評參加了在南京召開的學術討論會,文中對危機是否會發展為戰爭,如果爆發戰爭,時機會選在什么時間、規模多大、持續時間多長,都作了大膽的預測,結果事態的發展和他的預測基本一致。
1999年5月8日凌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襲擊我國駐南使館,聞訊之后,張召忠迅速應對,于5月9日、10日連續在《北京青年報》發表文章、言論。如《戳穿誤炸謊言》一文揭露了“誤炸”真相,而他本人一開始就認定:轟炸我國使館有5枚導彈。這也在事后被確認了。
在《話說國防》這本書中,張召忠就海上航行自由問題提出了許多觀點,認為中美今后發生危機和沖突,很可能是圍繞著這個問題的認識分歧上,不久就發生了中美撞機事件,基本驗證了張召忠的分析。
張召忠的成名還與他作過上百次受到聽眾熱烈歡迎的演講有關。
1999年8月14日上午,在杭州市浙江世貿中心大飯店國際會議廳舉辦“99跨世紀論壇”第六期報告會,張召忠應邀以《現代戰爭與綜合國力》為題作演講。聽眾中有政府部門的領導、有國有、私營、鄉鎮企業的老板,演講會中間休息,聽眾把他視為“明星”請求他給予簽名留念;演講完畢后他又被眾人圍住達半小時之久,大家提問不斷;在多家新聞媒體的強烈要求下,主辦方不得不安排了將近一個小時對他的訪談。而這么多人自愿掏錢來聽一場以增強國防觀念和愛國主義精神為主的演講,令張召忠感動不已。
父親的言行對他一生影響極大
張召忠生長于河北滄州鹽山縣西李村,他從小吃過很多苦。18歲以前,他幾乎沒有見過零花錢,一年也吃不了一次肉。到18歲時,他才吃到第一個蘋果。困難時期,有不少身邊的人餓死,這對張召忠幼小的心靈是一個非常大的沖擊。
張召忠的父親是1947年入黨的土改干部,曾多次被評為河北省的勞動模范。1979年,父親在為加固大堤運送木材的途中,突發腦溢血猝死在大堤上。父親去世后,十里八鄉的鄉親都來為這位老共產黨員送行。
張召忠認為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人就是父親,而父親對他的教育都是用極其普通的日常方式進行言傳身教。
1970年,18歲的張召忠以優異的成績中學畢業。由于貧窮書再也讀不起了,于是他回到村里和父親一起上大堤。他為自己的前途命運,也為家鄉的艱苦環境,暗自神傷。但他立志要為改變家鄉面貌做點什么。父親說:“村里沒有電燈,苦了鄉親們。那你就為村里拉拉電吧。”張召忠利用自己所學的電學知識,指揮村里的年輕人,挖溝架線,硬是從幾十里以外引來了電,讓家家戶戶都亮起了電燈。父親說的“人的一生應當為大伙做點實實在在的好事”這句話,成了刻在張召忠心上的座右銘。
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選擇
張召忠這樣談起他成為一個軍事專家的經歷:“我的人生中有過三次重大的選擇。”
他的第一次人生選擇就是去當兵。
當兵之后,他滿以為當上海軍就能登上軍艦,遠航大海。但現實和他的夢想相去甚遠,他被分配到一個山溝里,在岸艦導彈部隊當了一名技術兵,但他很快成為部隊的尖子。
張召忠的第二次人生轉折是1974年10月,領導決定選送他上大學,作為“工農兵學員”,去某工程學院學習核潛艇技術。可是,他的命運又被改變了。
原來在艦隊集合時,口齒伶俐、儀表堂堂的張召忠,被北大招生的老師看中了。老師征求他的意見:“想不想當翻譯?”他說:“想。”“想不想上北大?”“當然更想了。”于是,他被選送進了北大。分配給他的任務是學習阿拉伯語。直到這個時候,張召忠才第一次聽說世界上還有這個語言——阿拉伯語。
然而,一直從事技術工作的張召忠,突然轉學外語后極不適應。最讓張召忠頭痛的是那些顫音,無論費多大勁,音都發不準確。念得嗓子冒煙了,喝點水再念,還是念不準,效果也不理想。張召忠急得團團轉,就是找不到感覺。后來老師告訴他,是你的舌根硬,要想發好音,必須下決心動舌根切割手術。經過手術,張召忠發顫音的時候既標準又流利,口語成績直線上升。
幾十年后的今天,張召忠的那些已到國外發展的同學,聽到張召忠的報告后,與張召忠的夫人房亞力說起當年大學時的情景,仍然激動不已:“那時,張召忠為學好阿拉伯語動舌根手術的事,真是感染了一大批人,大家的學習勁頭空前高漲。”
在北大讀書期間,張召忠擔任班長和黨支部書記,行政事務多,但他在學好主課的同時,他還喜歡聽些中文、地理、歷史等方面的講座,還學習了第二外語——英語。 每次考試,他總是名列前茅。在畢業考試中,有三道“選題作文”,由學生任選其一。但他卻在規定的時間里,將三道題全部做完,外國專家在他用阿拉伯語撰寫的畢業論文上打了少有的一個滿分。
張召忠在北大學習還有一份“意外收獲”,因為他的學習成績突出,一位老師主動為他“當紅娘”,給他介紹了現在已是他妻子的房亞力。
張召忠的第三次人生選擇發生在1980年,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阿拉伯語人才,張召忠被派往伊拉克執行任務。當時張召忠的工作地點正處于兩伊交戰的戰場之中,但那時的張召忠對裝備、作戰和軍事似乎一竅不通,眼睜睜看著飛機在頭頂上飛,不知道是什么機型;看著坦克、裝甲車在公路上行進,不知道是什么型號;交戰雙方的戰場態勢會怎樣,一點都不明白。對此,張召忠感慨萬千:“作為軍人,正是在那個特殊的戰場上,使我感到了無知的恥辱,從此,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從了解一件一件武器裝備的性能作用入手,掌握所有的軍事知識。這件事對我以后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回國后,張召忠面臨著是否轉業的選擇。如果轉業,他有機會能掙到更多的錢,因為當時學阿拉伯語的外語人才奇缺。阿拉伯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張召忠學得很好,又出國鍛煉過兩年,一般來講應該以此為基礎進行發展。但張召忠慎重考慮后,毅然決定放棄阿拉伯語,而主攻研究軍事特別需要的英語。
這時,張召忠調入裝備論證中心工作。他利用了一年的時間努力向英語高峰攀登。一年后,他去報考外文局舉辦的英語高級訓練班,因入學考試只得35分,老師不要他,他對老師說:“請收下我,我準行!”果然,畢業時,他的成績名列全班第二。老師把自己從美國帶回來的暢銷書《追蹤紅十月號潛艇》交給這位得意的學生參加翻譯。這本三四十萬字的書,由張召忠翻譯后半部分,譯稿受到老師很高的評價,這本書也很快出版了。這也是張召忠出版的第一本書。
張召忠還是一個典型的“電腦迷”。他是最早用電腦“彈奏文章”的專家之一。如今,他和電腦已到了一日不可離的地步,十分勤奮的他幾乎每天都要上網“周游世界”;每天都要面對電腦十指翻飛。他說:“我經常一個晚上用電腦寫一萬多字,就像彈鋼琴一樣愜意。”我們期待,張召忠能“彈奏”出更加美妙的“樂曲”,奉獻給喜歡讀他的書和文章的朋友們。
(摘自《神州》本刊有刪節、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