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保守派的外交理論包括三項核心內容:
●極度崇尚實力、尤其是軍事實力的作用
●主張建立“全球性仁慈霸權”,實現“美國治下的和平”
●強調輸出美國式民主和價值觀
4月21日,伊拉克戰后重建工作組的領導人加納抵達巴格達。該工作組的全稱為“重建工作與人道援助署”,由400多名工作人員組成。加納是一名美國退役中將,他的左膀右臂,一個是前中情局局長伍爾西,一個是國防部的律師莫布斯。
顯而易見,有關伊拉克戰后重建的權力之爭,是以美國國防部的大獲全勝而告終,因為加納是由切尼、拉姆斯菲爾德和沃爾福威茨等美國新保守派掌權人物指定的。在伊拉克戰爭結束前,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曾經提出必須由國務院主導伊戰后重建工作,并反對建立實質性的軍管政府。但事實上,由國防部一手制定的伊戰后重建工作的三階段計劃,即設立“重建工作與人道援助署”(實質是充當軍管政府的角色)、建立臨時政府和選舉新政府正在按步實施。美國國防部目前已主導了重建工作小組核心官員的安排,幾乎完全排除了美國國務院的官員。更不讓國際社會有機會參與。人們不禁會問:美國政府為何對拉姆斯菲爾德和沃爾福威茨等人的建議言聽計從?該問題的答案,只能從美國新保守派的重新得勢和控制美國政府的外交決策的現實中尋找。
“拉姆斯菲爾德主義”
伊拉克戰爭的勝利使美國新保守派在政府中的勢力可謂如日中天,甚至有人提出了“拉姆斯菲爾德主義”。美國以總統命名的主義頗多,但以國防部長命名的主義則少之又少,可見伊拉克戰爭造就了美國人對以拉姆斯菲爾德為代表的新保守派的空前信任。
目前控制布什政府的新保守派的代表性組織包括“美國新世紀計劃”、“安全政策中心”、“美國企業研究所”等。“美國新世紀計劃”的成員包括切尼、拉姆斯菲爾德、沃爾福威茨等。該組織的大部分主張已被布什政府采納。“安全政策中心”促成了政界與軍工界之間的軍工“鐵三角”。“美國企業研究所”提出的“先發制人”戰略和在中東問題上的幾乎所有政策主張都成為布什政府的既定方針。美國的外交和軍事政策已被新保守派控制。在2000年布什競選總統期間,新保守派出版的《當前的危險:美國外交和防務政策中的危機與機遇》一書中,收錄了理查德·珀爾(現任美國國防部國防政策委員會主席)、保羅·沃爾福威茨(現任國防部副部長)等一批新保守派權威戰略家和學者撰寫的文章。書中呼吁對伊拉克、朝鮮和伊朗采取“改變政權”的政策,提出了保持“美國主宰地位”的具體建議,提議建立國家導彈防御系統并放棄軍備控制協議,把國防開支大幅度增至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3.5%,并且闡明了支持以色列利庫德集團的立場。書中所提出的政策建議目前幾乎全部被布什政府變為具體的外交政策加以實施。
重新崛起的新保守派
美國新保守派的成員幾乎都是知識分子。20世紀70年代后期,他們與民主黨決裂,轉入共和黨保守派陣營,故得名“新保守派”。20世紀90年代是新保守派極為失意的時期。克林頓政府的外交政策強調的多邊主義和相互依存,與新保守派的外交理念與主張都相去甚遠。
然而,新保守派一直在不斷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布什政府在2001年上臺之后,提拔切尼、拉姆斯菲爾德、沃爾福威茨和莉比等一大批新保守派人物進入其外交決策核心。沃爾福威茨、拉姆斯菲爾德和切尼所倚重的少數新保守派思想庫向布什政府提供了一系列以單邊主義和霸權外交為本質的政策和建議,輸送了一大批新保守派及其支持者。這些思想庫和組織的座右銘就是“以實力求和平”,要求借助強化和維持美國的軍事實力、在全球推進民主和自由,來實現“美國治下的和平”的永久化。在取得伊拉克戰爭的勝利之后,他們的胃口正變得越來越大。
新保守派的外交理論包括三項核心內容:第一,極度崇尚實力、尤其是軍事實力的作用。新保守派的最優先目標就是增加軍費,以美國超強的軍事力量的“大棒”為后盾來改造世界。新保守派認為國際關系一直處于“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叢林狀態”,即人類的良知和國際法等是無用的,弱肉強食是國際關系的本質。第二,主張建立美國的“全球性仁慈霸權”,實現“美國治下的和平”。新保守派堅信美國是“惟一具有管理世界能力的國家”,美國應謀求全球性霸權地位。新保守派的領袖人物威廉·克里斯托爾指出,“如果沒有美國的領導,世界會變得更為危險,美國不僅要對威脅與挑戰進行應對,同時需要進一步塑造一個新的世界秩序,”因為這將“使美國有機會按照自己的利益安排這一秩序”。第三,強調輸出美國式民主和價值觀。新保守派用一種相當傲慢的“美國優越論”來界定美國的霸權地位和世界地位,鼓吹依仗美國的實力把美國的民主和價值觀強加給國際社會。
新保守派的發展趨勢
新保守派思想庫,還包括“美國企業研究所”和“美國傳統基金會”等。長期以來,“美國企業研究所”一直呼吁對某些國家發動“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行動,并指責美國及其歐洲盟國與朝鮮、伊朗和伊拉克“修好”的所有努力都是“綏靖政策”。布什政府實質上接受了“美國企業研究所”在中東問題上推行的所有政策立場。甚至在由自由派人物鮑威爾領導的國務院內部,“美國企業研究所”也建立了自己的陣營——布什就不顧鮑威爾的反對,任命極端單邊主義理論家、前“美國企業研究所”副所長約翰·博爾頓擔任負責軍備控制和國際安全事務的副國務卿。
總體而言,新保守派將重點放在了美國維護其軍事和外交力量的必要性上。與克林頓政府時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保守派戰略家與鷹派人士一起退出了有關全球化問題的公開辯論。他們把關注的重點放在捍衛美國國家利益(特別是軍事和能源問題),從而確保美國的超強軍事霸權至上。不過,關于美國經濟的持續低迷以及對美國軍隊戰線拉得過長的日益加劇的擔心,在新保守派內部也正在促成分裂。
但是,至少在未來6年內,新保守派對美國外交政策的支配地位很可能會繼續得以保持,這是因為:第一,美國民眾對布什政府的高支持率,如果布什在2004年的總統競選中再次獲勝,新保守派將會繼續像目前一樣控制美國外交政策的決策部門;第二,2002年11月美國的中期選舉之后,支持新保守派的共和黨控制了國會的參眾兩院,新保守派推行其外交政策時會更為順利;第三,美國宣傳其面臨的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脅日益嚴重,美國民眾可能繼續支持布什政府空前增加軍費、部署國家導彈防御系統的政策;第四,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的迅速勝利,不但會使新保守派的思想進一步得到布什政府的推崇和實踐,而且很可能刺激新保守派要求布什政府對其他所謂的“無賴國家”采取更為強硬的政策。
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院長約瑟夫·奈警告說,“(新保守派)對霸權的追求有一種危險,即他們的外交政策總是不停地加速,沒有剎車的時候。他們只聚焦于單極和霸權,過分夸大了美國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為實現其追求結果的能力之極限”。
(摘自《環球時報》原標題為《新保守派與布什政府》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