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巨貪李鐵成案被查處,其《悔罪書》中說:“這錢是送給縣委書記的,不是送給李鐵成的,換成孫鐵成,也照樣送。我調任白山市任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長,職務雖然升了,但由于失去了縣委書記的權力,原來的下級干部卻再也沒有給我送錢的了?!睂Υ?,有人撰文批評:“換成孔繁森、汪洋湖、范匡夫、鄭培民等人到李鐵成那里當縣委書記,那百十個部門的干部,就不一定全部送錢。”
誠然,“不是當了官就必然腐敗”,但“不當官就不會腐敗”亦非妄語。假設李鐵成不是“官”,只是一小民,守著一畝三分地,面朝黃土背朝天,他會腐敗嗎?當了白山市政協副主席,沒了實權的李鐵成想受賄也沒人送,又說明了什么呢?何謂“腐敗”?“腐敗”是指行為而非思想,而缺少了必要條件,思想要化為行為幾無可能。“不是當了官就必然腐敗”是真的,但在法治尚未完善和健全的情況下,當了官就有了腐敗的機會卻是必然的。面對必然的腐敗機會,不可回避的另一種現實是:并非人人都是孔繁森,人人都是鄭培民,所以并非人人都能拒絕腐敗。歸根結底,在不健全、不完善的法治環境下,腐敗的發生也是必然的。
另有一個例子要舉。原河南省交通廳長曾錦成受賄30余萬元被查處和判刑。張昆桐繼任,上任伊始立下錚錚誓言:“要讓廉政在全省公路上延伸!”誰知不到二年,張昆桐就因累累犯罪事實而落馬,“前腐后繼”一詞因而風行一時。那么第三任又如何?繼張昆桐之任的石發亮又因涉嫌嚴重犯罪被立案審查。這“高速公路”上的慣性真夠大的,越開越猛,也越摔越狠。為什么他們一當交通廳長,腐敗起來就這么厲害呢?不知下一任會如何,有媒體預言:“如果機制不改,難保不出現第四任、第五任續‘下馬’的情況?!?/p>
要說明的是,我們不是要為貪官找尋借口,而是要找尋腐敗的根源。腐敗的根源在哪?在“權力”二字。人們總講怎么樣制約、監督權力,怎么樣將權力交給公正無私的人,卻忽略了一點:權力也可以沒有,職責與權力不應合而為一。
限制權力,有如管制刀具。管制刀具以持有者可能傷人、殺人為前提,限制權力也應以當權者可能貪贓枉法為前提。李鐵成之流當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當官就會擁有某種不受限制的權力。
政治的清明不能依靠“清官治國”,這已為兩千多年的歷史所證明。對貪官道德上的鞭韃和呼喚清官是必要的,但想要以其杜絕腐敗,則是不可行的。因為它來源于如下思維:吃了不死之藥,就可以長生不老;人人都無貪欲,就不會產生腐敗。邏輯上是沒錯的,但前提卻不可能。
(趙兵儒、薛鋼薦自《雜文報》 原標題為《“清官政治”的翻版》 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