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孩子是“皇帝”
澳大利亞人口少,資源豐富。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小家伙們個個堪稱“皇帝”。
在澳大利亞,誰也不能碰兒童。墨爾本一個俄羅斯移民,早上送兒子上幼兒園,小東西耍賴,不肯把腳放進車里,非伸在外邊不可。父親火了,一頓打。誰知,幼兒園老師發現孩子腳上有傷痕,把這位父親告上了法庭。老師說,打孩子,在俄羅斯也許可以,在澳大利亞可不行。家長如果打孩子,孩子可以一個電話就把警察給召來。在學校,老師們都防備被孩子告打人,常常把雙手放在背后,如果哪個壞小子誣老師“碰了他”,老師就趕快讓全班同學作證:“我碰他了嗎?”
澳大利亞的孩子上小學輕松愉快。上學背個書包,里面一個飯盒,一個鉛筆盒,沒有作業本,連書也沒有,往家門附近的馬路邊一站,等校車。到學校,多是玩,上課坐一圈,七嘴八舌,唧唧喳喳。
當然,澳大利亞的家長們有時也讓孩子自己去掙零花錢,如送小廣告、在熱鬧地方唱歌拉琴、擦汽車等。但這只不過是鍛煉孩子而已,讓他們從小就知道怎么掙錢。
埃塞俄比亞的流浪兒
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街頭,到處都可以看到流浪兒童。如果你來到這里,總會有三四個當地兒童熱情地與你打招呼,他們操著熟練的英文向來自世界各國的友人們“問寒問暖”。一陣寒暄過后,他們便會自我介紹,同時告訴你:“我的外語說得這么好,都是努力學習的結果,但遺憾的是,我現在沒有錢,需要購買學習用品,請你給我點錢,幫幫我。”其實,這只是埃塞俄比亞流浪兒為了謀生的一種乞討辦法。
看到如此純真稚嫩的面孔,聽到如此流暢的英文,你會毫不猶豫地掏出錢給他們。
在埃塞俄比亞首都的6萬多乞丐大軍中,流浪兒占很大部分。如果沒有疾病和戰爭,這些孩子也許不會過早地流落街頭,也就不可能為買一個面包而不停地向行人苦苦乞討。然而這一幕每時每刻都在埃塞俄比亞發生著。
剛果(金)的兒童兵
剛果(金)近年來由于戰亂不止,已成為世界兒童兵問題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
在剛果(金),政府軍中約有4500名兒童兵,在反政府武裝中至少有6000名兒童兵,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被抓去的。一位名叫瑪麗·安熱的婦女淚流滿面地說,她的兩個小兒子都被抓去當兵了,一個被抓走時才14歲,另一個只有13歲,至今都沒有音信。
在南基伍省首府布卡武的一個兒童兵收容所,有24名11歲至16歲的兒童兵,他們都穿著破舊的軍衣,上衣遮住了膝蓋,沒有一個穿軍褲的,因為軍褲太肥太長,穿不了。這些兒童兵的軍齡最短的也都有2年半了,最長的已有4年。
在另一個兒童兵收容所,筆者還看到一個小女兵。一問才知道,她10歲時被抓來當了兵,在部隊一直幫著做飯。在金沙薩的總統府門前,拿探測儀檢查的衛兵穿著寬大的軍衣,一臉孩子氣。問后才知,他才15歲,已當兵2年。
鑒于聯合國的關注,2002年,剛果(金)總統表示要盡快讓兒童兵復員,不再招用。然而剛果(金)尚未實現和平,至今只有少數兒童兵離開了軍隊。
阿富汗的擦鞋童
13歲的哈謝馬圖拉背著擦鞋箱,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市中心熙攘的人群中穿行。他低著頭,目光在每個路人的雙腳上搜尋,一旦發現有粘滿塵土的皮鞋,他馬上滿懷期待地詢問這雙鞋的主人是否需要擦鞋。
14年前,哈謝馬圖拉的父母為了躲避阿富汗國內的戰亂逃到巴基斯坦,一年后在難民營中生下了他。他7歲那年就開始上街給人擦鞋,去年年底,他的父親因病去世,維持全家生計的重擔就落在了他稚嫩的肩上。
哈謝馬圖拉還有兩個姐姐、4個弟弟和3個妹妹。由于女性不能出門工作,現在,全家人的生計只能靠他和10歲的弟弟兩人上街擦鞋來維持。但喀布爾市內以擦鞋為生的人太多,而且擦一雙鞋只能賺2-3千阿富汗尼,因此就算他每天從早干到晚,也只能掙到1.5—2萬阿富汗尼(約合人民幣4-5元),一家人經常吃不飽飯。 盡管飽嘗生活的艱辛,哈謝馬圖拉并沒有放棄心中一直珍藏的希望:“我真的很想背著書包去上課,等我學到了知識,就可以掙更多的錢養活家人。”
在喀布爾街頭,隨處可見像哈謝馬圖拉一樣的兒童,有的給人擦車擦鞋,有的拎著水壺到處賣水,還有的則沿街四處乞討,他們每一個人的背后都有說不完的辛酸和苦難。
(摘自《博愛》 原標題為《“地球村”兒童境況寫真》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