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孩子在設置錄像機或電腦程序方面比他們的父母強。他們在玩電子游戲的時候幾乎每次都能贏父母。這些話已經被說濫了,但你得承認這是事實。孩子們被認為比父母聰明。
如果IQ(智商)測試能說明問題的話,今天的年輕人的確比他們的父母聰明。許多國家進行的調查表明,IQ測試分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直在迅速上升,當時的IQ處于平均水平的人今天可能會被定為低智商。
但是,智力提高的程度不如想像的那么快。智力是個含糊的概念。心理學家正在認真討論IQ測試分的上升到底意味著什么。有些研究人員認為,總體來講,我們的智力并沒有提高,只是在解決某種問題時更有經驗而已。還有人說,他們發現IQ測試分的上升可以說明智力的上升。更讓人糊涂的是,竟有人認為,這種上升趨勢不久可能將停止。
智力不是一下子提高的
究竟孰是孰非?顯然,我們應該問問新西蘭奧塔戈大學政治學教授詹姆斯·弗林。弗林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首次發現人的IQ測試分在上升。后來人們把他的發現命名為“弗林效應”,他因此名聲大振。他的發現圍繞舊測試能是說明什么、不能說明什么引發了一系列新問題。弗林說:“人們在解決某些問題時的確有所進步。”他認為,其原因提,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社會一直在推動人們發展這些技能。當我們的祖父母從小長大的時候,人們很重視各種腦力技能,比如做心算和背大量單詞。對我們現在重視的一些問題,他們的反應是“這有什么用?”
弗林認為當人們對智力測試到了癡迷的程度,解決抽象問題的技能就比其他技能發展得快。同樣,由于看電視、用電腦和駕車,人們在視覺空間方面的能力提高了,所以,預計以后的數代人這種能力的發展速度將比其他能力快。他說:“我認為智力不是一下子提高的。”
復雜社會促使人們思考
大多數心理學家承認IQ測試分提高了。但是他們對是什么造成了這種提高莫衷一是。有些人,如新南威爾士大學實驗心理學家羅伯特·霍華德,認為營養改善、家庭縮小、教育面擴大和其他的環境變化使我們的總體智力的確有所提高。倫敦大學戈德史密斯分院的約翰·拉斯特指出,不只是因為人們越來越多地重視視覺空間的活動而使IQ分提高了。他認為這里面有諸多的原因,其中之一是由于社會變得更加復雜,人們不得不更努力地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他說,如果某個杰出人物首先產生了一種思想,像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其他人就比較容易以更成熟,更復雜的方式,思考問題:總體而言,我們也許正在習慣于理解更加復雜的思想。
有些研究人員正在拋開人們在IQ測試中的表現,而開始在現實生活中尋找證據表明人類智力正在提高。霍華德在去年的一個研究中分析了一系列的指標,包括科學生產率和人們在棋類、橋牌等智力游戲中的表現。由此,他得出的初步結論是,人們的確可以越來越聰明。比如說,最年輕的象棋大師的年齡自1991年以來有大幅度降低,而自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一直保持不變。
智力在進化還是退化?
無論原因何在,看來弗林效應是真的。在解決問題和視覺空間的技能方面,你可能比你的父母強,比你的祖父母更強。但是,這種狀況能持續下去嗎?現在智力居中的人到2050年會不會被認為是笨蛋?也許不會。
霍華德最近的研究引發了不同的疑問。他現在認為,智力的上升在工業化國家已經到達頂峰,這一觀點引起爭義。他的結論部分來自對學校老師的調查。他在悉尼的中學調查了自1979年就在學校工作的老師。大多數老師說學生的總體智力沒有提高。接著,他在澳大利亞、新加坡和韓國的小學對經驗豐富的老師作了同樣的調查。得出的不同結果令人吃驚。
澳大利亞的老師說這些年來學生沒有變聰明。但是,新加坡和韓國的絕大多數老師說孩子們變得聰明了。霍華德說,他相信,這個不同的結果不是人為杜撰的。“我的解釋是,工業化國家的整體智力很早以前就停止了上升。”
霍華德推測,在工業化社會,促進整體智力提高的社會變化已經變慢,只有視覺空間技能仍在繼續提高。相反,亞洲新興國家進入現代化社會只有約40年的時間,所以仍在發生迅速變化。
霍華德在澳大利亞的調查中還發現了一個普遍現象:絕大多數老師抱怨現在的學生不如以前的學生對功課感興趣。問題還在于,在韓國,雖然老師認為學生越來越聰明,但是,中學老師反映說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如以前大了。
弗林仍在繼續研究這一課題。他不想匆忙作出結論。他想搞清楚,是否我們的社會已經到了學生不愿努力學習的地步。隨著社會越來越富足,那些曾經促進了社會物質進步的條件是不是已經消失?他說:“在人類歷史上,富足常常導致墮落。看看當初的羅馬人:他們變得懶惰,雇用希臘人替他們思考。”迄今為止,還沒有理由認為工業社會正朝這個方向前進。但是,也許我們不能再高枕無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