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七至公元九世紀,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唐文化異彩煥發(fā),繽紛燦爛。許多外國人受華夏文明的吸引,紛紛到中國來生活。
唐代有幾條中外友好通道,為外國人來華提供了便利。其中有從唐長安同望中亞和歐洲的絲綢之路;從廣州駛往波絲灣的海上絲綢之路;從唐長安、洛陽經(jīng)登州、菜州或揚州、明州到日本的譴唐使航線等。據(jù)《唐六典》記載,有300多個國家及地區(qū)和唐朝有交往。
唐代的長安是國際性大都市,旅居的波斯人、突厥人、中亞人、日本人、非洲人都有很大數(shù)目。大量異邦客人的涌入,帶來了他們的文化,一時間長安、洛陽兩京“胡化極盛一時”。其中在華外國人以胡人、黑人較多。
胡人:唐代長安的胡人來自世界各國,有深目高鼻多須、頭戴翻沿帽的阿拉伯人,也有亞人和突厥人。胡人從事不同的職業(yè),經(jīng)商、開店、貿(mào)易、侍傭、戲耍的都有。其中以牽馬、牽駝傭為最。馬和駱駝在唐代是主要的陸上交通工具,載人以馬為主,運物則必須用吃苦耐勞力大體健的駱駝。西域各族以游牧生活為主,善于調(diào)教馬和駱駝之類的動物。所以胡人來華后,多以牽馬、牽駝為生。其次,唐代長安和洛陽還有很多胡人開設(shè)的胡店,經(jīng)營頗受歡迎的胡餅、燒餅、抓飯、爐餅等胡食。長安西市曲江池是胡店集中的地區(qū)。胡人開的酒店都有胡姬做招待,李白詩中有“胡姬貌如花,當爐笑春風(fēng)”句(《前有樽酒行》)。洛陽曾出土三彩胡人執(zhí)事傭,短袍氈靴,右手執(zhí)漢巾披于肩,左手執(zhí)筋貼于腰帶間,一副憨厚勤快的樣子。
此外,胡戲在唐代頗為盛行,胡樂、胡舞更使唐人眼迷心醉。1972年洛陽谷水6號墓出土的三彩伶人胡傭頭結(jié)辮發(fā),身穿綠色翻領(lǐng)黃袍,兩目圓睜,似笑非笑,表情非常生動。
唐人對胡裝十分偏愛,千姿百態(tài)、新穎奇異的各式胡裝和唐代開放、獵奇、享樂的社會風(fēng)氣非常融合。胡裝中有收腰緊身的回鶻裝,有四周垂絲網(wǎng)的吐谷渾長裙帽,有鳥羊毛織成的尖頂花邊蕃帽等。
開風(fēng)氣之先的是宮廷貴婦,“開元初,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馬,無復(fù)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舊唐書·與服志》)喜著胡裝除女子外,王公官吏及士庶男子也有這種癖好。
唐代女子衣著偏好胡裝,化妝亦追胡風(fēng),“圓鬟椎髻,不設(shè)鬢飾,不施朱粉,惟以烏膏注唇。”當年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說這種髻椎面赭的流行妝來自胡族,而非華風(fēng)。唐李貞墓出土的三彩騎馬女俑頭戴胡帽,身穿緊腰胡裝,足登小皮靴,朱唇赭頰,是當時最流行的胡人打扮。
關(guān)于唐人生活中的“胡氣”,唐詩人元稹有精彩的描寫:
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咸洛。
女為胡婦學(xué)胡妝,伎進胡音務(wù)胡樂。
火鳳聲沈多咽絕,春鶯囀罷長蕭索。
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
黑人:唐朝時期在華生活的黑人奴仆和黑人藝人很多。電視劇《大明宮詞》里有一段情節(jié)表現(xiàn)了這個事實:
太平公主與韋氏游覽于街頭,旁邊叫賣的商販吸引著她們。最終,太平公主拉著韋氏來到一處賣面具的攤位前。
太平公主:這是什么面具?黑如鍋底,鼻子這么寬……
攤主:小姐不知,這叫昆奴面具,大海盜王世杰剛剛從海那邊販回來一批昆侖奴,個個體壯如牛,卻性情溫良,踏實肯干,一到長安就被貴族豪門瓜分殆盡。如今,上街能帶兩個昆侖奴保鏢,是世家少爺們最時興的玩意兒!小姐何不趁過節(jié)也買兩個面具,趕趕時髦?
原來唐朝人所稱呼的昆侖奴就是黑人奴仆。在唐代各類史書和筆記小說中,“昆侖”二字甚至作為形容詞用來描述臉面烏黑的中國人。
唐代黑人飛檐走壁,藝高人膽大。在唐代傳奇小說中,《昆侖奴》是很有名的一篇,京劇《盜紅綃》說的就是這段故事。紅綃是唐朝大歷年間一品官員郭子儀家中的一個歌女,容貌美艷。而崔生是某個大官的兒子,也是容貌如玉。有一天崔生代父親看望生病的郭子儀,看見了紅綃,兩人一見鐘情。后來崔生回到家中害起了相思病。他的黑人奴仆摩勒知道后決定促成這樁好事,三更天拿了一個鏈子錘幾分鐘就把郭府中兇猛如虎的看家狗給殺了,然后背著崔生越過10重高墻和紅綃見了面,后來兩人決定永遠在一起,這個黑人又同時背著二人越過重重高墻跑回了家。金唐認為《昆侖奴》是中國最早的武俠小說之一。
在唐代史料和許多傳奇小說中,黑人都是能夠飛檐走壁的大俠。他們大都水性非常好,能夠鉆入水中為主人撈起落入水中的物品,還能像猴子一樣快速爬上桅桿。
我國的許多地方都出土了唐代黑人俑,從服飾上來看,后來出土的黑人俑大都是上身赤裸斜披帛帶,橫幅繞腰或穿著短褲。這與唐代高僧義凈《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中記載的昆侖人形象“赤腳敢曼”非常符合,“敢曼”是梵語,指下身所穿的貼衣。20世紀40年代西安地區(qū)出土的唐代黑人俑引起了學(xué)術(shù)界的廣泛關(guān)注,據(jù)專家考證,唐代黑人來源不是非洲而是東南亞和南亞。盡管他們都體黑卷發(fā),但兩者在外形上有差異。被稱為“昆侖奴”的南海黑人不是非洲的尼格羅人種,而應(yīng)該是尼格里托人,又叫矮黑人,一直到現(xiàn)在這些類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種族仍散居在馬來半島以南的諸海島上。
當時黑人為什么會來到中國呢?一種是作為年貢送往京城長安,一種是作為土著“蠻鬼”被掠賣到沿海或內(nèi)地,還有一種是跟隨東南亞或南亞使節(jié)入華被遺留者。
唐代詩人張籍寫過一首詩叫《昆侖兒》:
昆侖家住海中州,蠻客將來漢地游。
言語解教秦吉了,波濤初過郁林洲。
金環(huán)欲落曾穿耳,螺髻長卷不裹頭。
自愛肌膚黑如漆,行時半脫木綿裘。
此詩對唐代生活在我國的黑人作了形象生動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