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我國國力倍增,贏得了世界輿論的贊賞,已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起跑線上。未來20年,對中國而言至關重要,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可以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的“安寧期”。今后一二十年,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全球化也不可逆轉,和平與發展仍將是時代的主題,中國可以繼續爭取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集中精力搞好自身的經濟建設。在可預見的未來,除臺灣問題外,很難有別的事態能把中國卷入戰爭狀態,從而中斷中國的經濟建設進程。新世紀開始后,中國同周邊國家的關系將重點轉到經濟合作上來。
確立在世界新格局中戰略地位的“孕育期”。全球化和多極化是世界潮流所趨,二者相輔相成。一方面,全球化增強了大國利益傾向,從而為多極化注入了新的動因。另一方面,全球化加劇了大國實力變動,又為多極化提供了新的條件。預計,如果中國能在未來的一定時期內,以7%的年均經濟增長率和相應的貿易增長率發展下去,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2萬億美元,貿易進出口額將達到1萬億美元,將占世界這兩項總額的5%以上。具備了世界經濟大國的兩個條件,將成為多極世界經濟中的新的一極。
在世界科技新高潮中加速騰飛的“推進期”。未來一二十年,在世界性產業結構大調整和基礎大創新的浪潮中,科技繼續取得巨大突破和發展,高新技術的迅速商業化將不斷開拓出超人意料的新興市場,并激發起巨大的市場需求。這不僅給全球經濟發展,也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更大的推動。在這樣一個新科技時代,打贏一場事關新世紀全局和本國地位的科技大決戰,已成為世界各主要大國的戰略目標。針對處在突破邊緣的科技領域,中國只要采取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策略,選擇幾個確實有優勢,影響面廣,而且帶動力量強的領域,如信息技術、新材料和生命科學,力求重點突破,就能實現跨越發展。
利用經濟全球化和產業轉移調整我國經濟結構的“成熟期”。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全球性的經濟結構大調整。發達國家都力求在產業輸出中占領先機,將制造業向外輸出和轉移,對中國新世紀的發展是一個重大的機遇。
發揮中國的比較優勢,實施“走出去”戰略的“磨合期”。在今后幾十年,窮國生活水平帶來的挑戰將是世界發展的一個機遇。具體表現:一是勞動力、產品和金融等市場要放開;二是人力投資,包括教育與培訓;三是經濟要開放。這為我國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創造了“走出去”機遇。
解決我國現行體制和結構深層次矛盾、加快制度創新的“突破期”。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存在三類問題:一是市場化改革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未取得根本性突破。二是進入新世紀后國內外形勢變化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戰。三是改革主體本身的制約問題。在未來一二十年內,我們不僅要解決尚未解決的體制和結構方面的深層次矛盾,還要針對國內外新的環境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提出新的要求,進行制度創新。
在世界范圍內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成長期”。人是發現機遇、利用機遇,促進發展的主體。人口多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巨大壓力。如果我國的教育不發展,13億人缺乏技能,將是一個很大的包袱。若我們積極地看待并解決這個問題,著眼于人才向世界市場輸出,中國的人力資源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而且將面臨著大好時機。
不同文明的融合給弘揚中華文化帶來的“拓展期”。“9·11”事件導致的后果除了全球性反恐外,更是促使人們開始思考和關注不同文明之間的融合與共處。在這個趨勢中,淵源深厚的中華文化將迎來新的發展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