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對中國藝術品市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席卷了中國大地,在給經濟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也一度給方興未艾的藝術品市場帶來了重創,象中國嘉德、翰海、朵云軒、上海教華、國拍等公司的春季拍賣會被迫延期,為此,很多人擔心如日中天的藝術品市場會因此走弱。然而,隨著抗擊“非典”的勝利結束,藝術品市場也再度活躍,拍賣成交一浪高過一浪,尤其古今字畫齊頭并進,高奏凱歌,給投資者以無限信心。
回顧2003年書畫市場,大致呈現出以下四個特點:
一、政策支持經濟支撐
繼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新的《文物保護法》后,5月18日,國務院公布了《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并于7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規定進一步肯定了民間收藏的合法地位,對民間收藏及文物流通提供了法律保障。
而國內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也成了藝術品市場繁榮的強有力支撐,其具體反映在諸多藝術品的國內拍賣價已和國際市場拍賣價接近或持平。眾多中國買家走出國門在拍賣場上挑戰對手,屢屢拍回重寶。而中國書畫則因國內藏家對其內涵的深刻理解,價格扶搖直上,已在大部分指標上都超出域外行情,且后勁十足。所有這些都是和國內經濟的強有力支撐分不開的。
二、熱點新聞引領潮流
2003年書畫市場熱點新聞頗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三條。
一是4月份上海博物館以450萬美元巨資從美國藏家手中買回中國帖學之祖——北宋《浮化閣帖》最善本,同時舉辦了相關的研討會和為期一個多月的特展,并由此引發了一場關于中國帖學的研究熱潮。
二是7月10日由故宮博物院以2200萬元人民幣購得隋人書《出師頌》,并由此引發了對于《出師頌》的真偽和故宮博物院用巨金優購方式的爭議,眾多媒體都發表了不同看法,反響強烈,反映了社會各屆在國家購買珍罕藝術品時積極的參與和關心態度。
三是“南北二石”行情爆漲,同時引領其他名家行情大幅攀升。2003中貿圣佳秋季拍賣會上,傅抱石晚年創作的《毛主席詩意冊頁》八開,張張精彩,估價300萬—500萬元,該作品上拍時,中央電視臺作了現場轉播,作為嘉賓的傅先生之子傅二石估計它能在1200萬元成交,可該件作品從180萬元起叫后,引來眾多買家的競投,經幾十輪的競爭,到1980萬元方一槌定音,將傅抱石作品最高紀錄一下提高了900多萬元。同場拍賣齊白石作品也有上佳表現,一件《山水精品冊》八開,每頁配有啟功先生題詩,曾在1998年中國嘉德拍賣會上以1595萬元成交,此次以1661萬元被收購,5年間價格增幅10倍,并創下齊白石作品新高,另一件《詩意圖冊》十二開,曾在1994年中國嘉德拍賣會上以517萬元成交,此次以1451萬元拍出,漲幅亦巨。
由于傅抱石、齊白石作品價格的大幅攀升,客觀上也帶動了其他名家作品的大幅上揚。尤其是作為書畫大宗的海派名家作品更遭追捧,如任伯年、吳昌碩、陸儼少、謝稚柳、吳湖帆、唐云、陳佩秋、劉旦宅等名家都有不俗表現。隨著繪畫行情的攀升,名家書法也開始走強,如啟功的《行書唐詩七首》在中國嘉德拍賣會上以41.9萬元拍出,繪畫大家張大千的《行書十言對聯》在蘇富比拍賣會上以38.24萬港元拍出,創大千書法作品市場新高。
相對于近現代書畫價格的爆漲,存世更少、更富內涵的古代書畫則呈現出穩中有升、更具后勁的態勢,而那些流傳有緒或是曾經內府收藏的古代書畫無一例外成為有眼光的藏家寵兒,價格扶搖直上。
總的說來,2003年的字畫行情,可稱古今字畫并進、大小名頭齊熱、凡是精品,均有天價。
三、作品文化內涵越來越受重視
書法行情的上漲已說明藏家不再拘泥于作品形式而漸漸重視其文化內涵,而古代歷史名人和近代文化名人作品的熱銷更是這一現象的有力注腳。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弘一、林語堂、胡適、郁達夫等名人作品在拍賣場上都有不錯的表現。同時古籍善本的拍賣專場上也涌入了不少新的書畫買家,名人抄本、名人手札屢遭青睞,也不再光是古籍愛好者的專利了。對文化內涵的重視最大的意義是體現了書畫藏家眼力和品味的提高。
四、地方名家遭到力捧
地方藏家力捧地方名家,北京地區的藏家追捧齊白石、王雪濤、啟功。上海藏家力捧海派名家。浙江藏家多收黃賓虹、陸儼少。南京藏家最愛錢松喦、林散之。這一現象波及到更廣的地方,比較典型的象無錫藏家大量收購無錫籍名家作品。在2003年,無錫籍名家象錢松喦、錢瘦鐵、賀天健、周懷民的行情大幅上揚,同時帶動了如秦古柳、丁寶書、諸健秋、陳舊村等畫家作品行情上漲,其漲速之快、漲幅之大使業內人士咋舌。
國內各地區2003年書畫行情形勢之好,有人甚至用“井噴”現象來加以形容。不少行內人士認為,隨著行情的大漲,字畫投資的風險也在加劇,但更多的藏家則認為,中國書畫的價格相對于外國名家的作品簡直難成比例,隨著國內經濟的穩定發展,2004年中國書畫將迎來波瀾壯闊的大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