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看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書法大獎賽,感慨良多。按說,這么一個全國范圍的大賽,從總體來講,應代表中國當代書法藝術家的最高水平,可看過之后,給人的感受除了失望便是悵然。
盡管有的選手表現得比較出色,但比賽中的許多現象,令人遺憾不已。比如,在隸書那一場比賽中,有位選手面對主持人的提問說,他今天發揮得不好,是因為他的強項是楷書而不是隸書,隸書他是剛學了沒多長時間,可不知怎么回事,其楷書未被選上,而隸書卻被選上去了,他自己都感到莫名其妙。這是非常滑稽的事情。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不少問題。
首先是負責層層推選、對作品入選握有生殺進退大權的許多評委的眼力不濟,說其中有的人是“二五眼”一點也不過分。眼力代表著水平,代表著審美情趣的高低,代表著對美與丑的確認,代表著一種導向,眼力高低,說到底就是一個識貨不識貨的問題。讓不識貨的人混進評委隊伍,就是濫竽充數,就是鳩占鵲巢,就必然會生出許多遺珠之恨。
其次是評選程序的不夠科學。對這次電視書法大賽的評選程序,我不是十分了解,但既是電視大賽,就必須體現它的群眾性,讓電視觀眾也來參加評選,最好的辦法是專家與群眾相結合,避免少數評委壟斷賽事。這樣,操作起來盡管麻煩一些,但或許更能體現賽事的公開性和公正性。
第三是參賽選手素質問題。尤其是在知識測試題中,很多選手的表現,非常不盡如人意。有些常識性的問題竟然答不上來,比如,對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清人尚態之類的常識,竟全然無知,有的甚至得分為零,不免令人遺憾。
應該說,這次電視書法大賽,盡管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但它的積極作用是第一位的,用這種形式宣傳書法藝術,比任何書法大展更能深入人心,更能引起全國上下的關注。需要提高的是評委的水平和檔次,需要改進的是評選程序上的更加科學和進一步完善。
二
有些國人往往愛走極端。為了強調某事的好或者重要,就不顧一切地把它舉到嚇人的高度。比如,有人將書法說成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中國有史以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我至今尚未看到權威的說法,好象專家們對此也沒有形成共識。無疑,中國的書法藝術是人類歷史上一種十分獨特的文化現象,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而書法是記錄文字的工具,是寫字的藝術。而它正是以寫字的藝術才躋身于中國文化藝術之林的。同時,它還是世界上惟一以文字為素材而形成的特殊造型藝術,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和象征。應該說,整個中國文化的創造與發展,離開書法是不可能的,中國文化賴書法得以發展,無書法便無文字,無文字,文化便沒有載體,這便是書法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如果不顧事實地過分夸大它的作用,將其提到中國文化核心、核心的核心之地位,顯然是不合適的。須知,真理再往前走一小步,便成謬論。
那么,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我以為,只能是它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內容。這個思想內容,是很難簡明扼要地用一兩句話說清楚的。中國歷史上的一切書法現象,都無條件地受到當時流行的、或是占主導地位的學說、思想、觀念的影響和支配。這其中當然也包托哲學觀念與美學思想。魏晉書法之所以極度繁榮,達到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決不是偶然的,它是與玄學的興起分不開的。玄學崇尚自然,主張“天地萬物皆以天為本”,天下士人“俗好清談,風流相扇……機務不以經心,翰墨于是假手,……以此為書,宜其冠絕后古,莫與抗行矣”。(馬宗霍《書林藻鑒》語)這便是晉人書法之所以冠絕古今、成為中國書法藝術高峰的思想文化原因。
由是觀之,是魏晉玄學的思想內容,影響和催生了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代表的神韻天成、風度翩翩、意高韻勝的晉人書風,而絕不是魏晉書風的古樸神妙才導致了玄學思想的產生。在這里,玄學思想是核心,而書法則是對這一核心的反映和體現,是受其影響和支配的。人們普遍認為,尚韻的晉人書法,有一種不可名狀的中和恬淡的自然之美,這種美,便是玄學思想崇尚自然、意在新生的一種反映和體現。以此推之,魏晉以降的書風,盡管風格多樣,追求不同,但同樣要受到當時主導文化的影響,這是勿庸置疑的。
書法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分支,是一門有著自己獨特規律的藝術,它和其它姊妹藝術,如音樂、舞蹈、繪畫、雕塑等等,是從屬于中國文化的,絕不是也不可能是中國文化的核心。
三
創新是藝術的生命。但離開了繼承的創新,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晉人王羲之之所以被后人尊稱為“書圣”,是他的書法藝術的高妙絕倫。他的作品,看似信手拈來,漫不經心,其實是字字為法,篇篇俱佳,令人嘆為觀止。千百年來,人們心追手摹,景仰有加。但是,現在卻有人不以為然了。前幾天,在《書法導報》上見到某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王羲之的字最束縛人的手腳。”看后不免大吃一驚。說這話的人,其真實用意可能意在創新,不想匍匐在古人的腳下作書奴。但創新不是不學古人,不是不要傳統。無論是誰,學書都要從臨帖開始,真草隸篆,都是這樣。想拋開古人對書法的研究成果自己另起爐灶,這無異于拔著自己的頭發上天,是根本做不到的。那種想通過貶低古人而抬高自己的做法,無論他的作品多么標新立異,最終是站不住腳的。說王羲之的字束縛人的手腳,實質上就是否定傳統。寫字的人都知道,初學者必須先受傳統的束縛,這種束縛的過程,就是把握古人寫字規律的過程,一旦把握了這個規律,就會得心應手,揮灑自如。但這個揮灑自如,也不全是照抄古人,而是融進了自己的性情的。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探索創新,逐步形成既有古韻又有新意的風格。那種想不受任何束縛的所謂創新,盡管他們自己感覺良好,但社會和歷史是不會認可的。
都說藝高人膽大,殊不知,偏執的人、無知的人、淺薄的人、狂妄的人,膽子更大。這是我們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