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君良 1941年生,無錫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蘇州市美協主席,蘇州國畫院院長,無師自學。1960年入蘇州國畫院從事專業創作至今,作品以園林和江南山水為特色,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展,并出版有《孫君良作品集》等。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每讀白居易《憶江南》三首總感到詩詞的境界氣象萬千,變化無窮,繪畫似難以企及。縱觀古人山水畫中的江南,就沒有歷代詠江南的詩詞豐富多采。米芾畫江南云山空濛之意、倪云林寫江南早春暮秋蕭疏之景,得江南境界一二,成一代大家,但江南境界無窮,現代畫家畫江南之小橋流水人家,似為前人所未發,但綠水青山的江南,現代山水畫家還是畫得不多。
以郭熙三遠法看古人山水畫,平遠最難,就是明四家畫里的江南也多高遠、深遠。山多陡削,水多溪流泉瀑,境皆實,少見山色空濛、水光瀲滟平遠之景。江南之景山明水秀,江河縱橫,阡陌相連,古鎮小村,長橋古塔,皆天然圖畫。江南之山山勢平緩,少北方連綿大山之雄渾而靈秀多姿,竹樹果林掩映,山村水廓相偎,更近人間煙火而令人有親切感,而江南之水,江河湖泊無盡,藕池菱塘,蟹籪漁莊穿插其間,生意無窮。但江南平遠之景不似名山大川那樣,景物集中,層次分明而易于落筆,所以我想畫江南,應在深入觀察生活和對江南文化的熟悉和感知的基礎上來概括綜合和想象,師造化而得心源才能創出新的境界。
江南又最是四季分明,春花秋月夏陰冬雪,精彩紛呈變化萬千,如何找到表現客觀對象和主觀感受的結構模式和筆墨程式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前題。
強調個人風格的鮮明性是現今畫人所共識,個人的圖式和“符號”是形成個人風格的重要條件,缺少圖式、強調客觀易流于自然主義的模式,但如忽視大自然的豐富多姿而以一二種模式來表現就必然會流于重復。主客觀的矛盾是永遠存在的,關鍵在于每個作者不斷的實踐和對度的把握。
我畫江南,不少是舊稿新畫,但仍是一些以往探索的印記,很難有所突破,江南山水也僅是嘗試。限于水平,不足之處當求教于大方之家。
|
|
|
| 香雪海 | 秋水江南 |
|
|
|
| 霜晴 | 風雨歸舟 |
|
|
|
| 曲渚霜清 | 滿城風雨近重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