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加入WTO,商業銀行存在破產風險,銀行存款性質直接決定銀行破產時存款人的分配利益。本文通過相關概念的辨析,說明存款人實際讓渡了貨幣的所有權,并從中發現我國金融立法的不足和缺憾。
關鍵詞:所有權;存款保險制度
一、銀行存在破產風險,銀行存款性質問題急需解決
本文所指銀行存款性質問題即指銀行存款所有權歸屬問題。以前此問題并無人深究,多數人認為,特別是儲戶認為銀行存款當然為儲戶所有,其對自己戶頭下的存款享有所有權是最自然不過的事。這種觀點在以前倒也無防大礙,原因于我國銀行主體四大銀行是國有銀行,其產權與國家并沒有界定得很清晰,國有銀行不僅是國家貨幣政策的重要傳導渠道,而且也是國家投資政策的重要執行者,它并沒有完全獨立。國有銀行作為國家信用的體現,國有銀行破產無疑會對國家信用產生很大影響,所以國家是不會輕易讓自己的銀行破產的,存款歸屬問題自然就不會涉及。然而隨著中國加入WTO,我國承諾開放金融市場,外資銀行將獲得和中資銀行可以匹敵的經營范圍,商業銀行也會有倒閉的風險。而存款性質問題將直接決定銀行破產時存款的歸屬,這關系到存款人的利益及整個社會的穩定。本文將就此進行討論。
二、銀行存款性質辨析
儲戶和自己戶頭下的存款是什么關系,是所有權關系,還是他已經把錢的所有權讓渡給銀行,僅享有債權而已。這兩種權利會產生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如果是享有所有權,在銀行破產時,儲戶存款不在破產財產之列,應先對其進行支付,然后再對其他債務進行償還。因為物權優先于債權,所有權屬于物權中的重要類別,自然要優先于債權。這一點在《破產法》中也可以找到依據。《破產法》(試行)第29條規定:“破產企業內屬于他人的財產,由該財產的權利人通過清算組取回。”而如果是債權,則要按破產法規定的清償順序進行清償,即在支付清算費用、所欠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后,再支付個人儲蓄存款本金和利息。這個清償順序是不一樣的,與存款人能否拿到款有很大關系,所以辨別存款性質意義重大。
1. 銀行存款性質相關概念辨析。那么我們先看一下什么是所有權,所謂所有權是對標的物全面的及概括的占有、管理、使用、收益及處分。它是一種直接支配權,無須他人意思或行為介入對標的物即得為管理處分。德民法第902條“所有人得自由其物,并得排除他人之干涉。”它有四項積極權能:占有、使用、收益、處分,并有排妨害的消極權能。據此,我們來分析一下存款問題。在貨幣所有人沒有把錢存在銀行之前,金錢處于所有人的直接占有管領之下,他可以全面行使四項權能,排除妨害,金錢當然屬于其所有,他享有所有權。
當所有人把貨幣交給銀行,銀行接收并給其開據存折或存單。此時,所有人變成了儲戶,銀行和儲戶之間產生了一定關系,至于這個關系是什么,我們稍后再說。儲戶把錢存在銀行,根據“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原則,儲戶可以隨時支取存款,使用或收益,似乎和未存到銀行前沒有什么差別,依然擁有對存款的所有權。而銀行通過公眾存款獲得貸款資本,對外進行貸款,并且利用利差從中賺取利潤。從這個角度來看,銀行對儲戶的存款進行了使用。把這兩者合起來看就是儲戶保留了金錢的所有權,而把使用權讓渡給銀行。這樣看起來很像民法中的定限物權,即于特定方面支配物之權利,且是以物之使用收益為目的,是為用益物權。這樣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實則不然。因為民法中用益物權創立之本意可謂幾乎完全系對土地而發。例如地上權,地役權,永佃權。原因在于土地之價值較高,擁有不易,社會對其所有權與利用價值分別歸屬的需求強。而動產價值較低,容易獲得,將其價值與所有權分離不具有社會意義。所以這里不可能是儲戶對存款保留所有權,而銀行對存款享有用益物權的問題。
那么儲戶到底對存款是否享有所有權利呢?從儲戶可以隨時支取這一點來看,似乎把錢放在銀行里和放在自己家里沒有什么區別,儲戶可以隨意使用、處分甚至還可以獲得利息,感覺起來就是所有權。但其實不然,銀行沒有破產風險,問題不大;銀行一旦破產,問題就出來了。當你去銀行提取存款,銀行不予支付的時候,你才會發現你行使的并不是什么直接支配權,不過是請求權而已,因為你的提款要求只能通過銀行的還款的行為才能實現。而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即是債權。儲戶與銀行之間其實就是債權債務關系,儲戶是債權人,銀行是債務人。
2. 儲戶讓渡了存款的所有權。在確認了儲戶與銀行之間是債權債務關系之后,有人主張兩者之間是使用借貸關系。即是說銀行只是使用儲戶存款,儲戶依然保留對存款的所有權,到期后銀行要歸還存款。但實際這也是不可行的,因為使用合同的標的物僅是非消耗物,即是逐漸損耗的,不是一次就用完的,使用之后可以原物返還。而金錢是消耗物,用過之后,你不可能歸還原物,你只能歸還相同數量、相同種類的金錢。實際上,儲戶把錢交給銀行的時候,就等于允諾銀行完全對這筆錢可以自由支配、處分,銀行不過負有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義務而已。儲戶實際已經讓渡了所有權。
但存款人與銀行關系和銀行與貸款人關系的借款合同關系還有所不同。借款合同屬于消費借貸,而銀行存款關系屬于消費寄托。所謂消費寄托是受寄人得消費寄托物之寄托。消費寄托受寄人負返還同種、同量、同等這物之義務,其標的物限于金錢或其他代替物。其寄托物之所有權移轉于受寄人,與消費借貸同。惟消費寄托仍為寄托之一種契約,當事人之意非以使用代替物為目的,而系以保管為目的,非系保管其物本身,而系保管其價值,仍不失為保管為目的的契約。盡管銀行對儲戶的錢有使用之目的,但就其和儲戶的合同而言,其也承認是對儲蓄進行保管。而借款人借出款項是為了使用,所以銀行存款為消費寄托,而銀行貸款式為消費借貸。在受領以前受寄人應無請求移轉寄托物所有權之權,消費寄托自受寄人受領該物時起,適用關于消費借貸的規定。儲戶讓渡了存款的所有權。
3. 各國實踐。英國通過判例確認銀行和客戶之間是一種契約關系。巴莫爾超市訴新西蘭銀行一案指出當客戶在銀行或存款公司開戶時,客戶就同銀行產生了債權債務關系。此后在1884年富利訴海爾案件中,法官進一步認為,存入銀行的錢已成為銀行的錢,銀行能作為自己的錢使用并能保留賺得的利潤。《法國民法典》第1893條規定:(消費借貸)由于借貸的結果借用人成為借用物的所有人,借用物不論以任何方式發生的損失,均由借用人負擔。由此可見,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都承認了銀行對存款的所有權。
4. 保護存款人利益。儲戶和銀行之間是契約關系,儲戶是債權人,銀行是債務人,這決定了儲戶只能向銀行行使請求權。銀行一旦破產,儲戶只能以債權人身份按破產財產清償順序進行清償,若銀行無力清償,存款人只好自己承擔損失。這對儲戶來說非常不公平,而且儲戶把自己的錢存入銀行正是基于銀行的信用。由于銀行儲戶眾多,一旦發生擠兌,很容易引起社會波動。更為嚴重的是存款人會對銀行信用失去信心,不愿意再把錢存在銀行,投資人便不能從銀行提取貸款進行投資,國家經濟便會因資本短缺而停滯。
為了保護儲戶利益,世界各國紛紛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所謂存款保險制度是一國為防止銀行等吸收存款的金融機構破產倒閉,保護存款人利益,穩定金融秩序,維護金融業的穩定與安全的一種事后補救措施。最先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是美國,在1933年美國“銀行修改法”首肯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設立和營運。此后加拿大、聯邦德國、英國依次導入存款保險制度。我國周邊國家日本、韓國等也都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各國的存款保險制度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存款保險公司是由一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出資組建,它與普通商業保險公司不同,不以盈利為目標,其目的在于保護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保險一般采用強制性保險,有吸收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必須參加。其成員按一定的保險費率交納保險費,當經營不善而發生無力支付客戶存款時,存款保險公司就替代金融機構支付一定限額的存款補償。存款保險公司屬于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一種,它具有事前檢查和事后監督的雙重特征,能夠加強金融監管,減少吸收存款的金融機構破產倒閉的數量,防止擠兌風潮的發生,減少因銀行倒閉而給社會帶來的震蕩和沖擊,避免因局部危機而引起全面的金融危機,提高金融體系的信譽和穩定性。
三、銀行存款性質的辨析對我國金融實踐的指導意義
1. 法律法規對銀行存款性質規定不一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三條規定:“國家保護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的所有權。”。1993年人民銀行總行《關于執行〈儲蓄管理條例〉的若干規定》第1條規定:“儲蓄存款是指個人所有的存入中國境內儲蓄機構的人民幣或外幣存款。” 第3條強調:“國家憲法保護個人合法儲蓄存款所有權不受侵犯。” 在國家根本法上和行政規章上都確立了存款人對存款的所有權。那么應該按照《破產法》(試行)第29條規定:“破產企業內屬于他人的財產,由該財產的權利人通過清算組取回。”即所有人行使物上請求權,取回自己的財產。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卻是按照實現債權的方法處理的。《商業銀行法》第71條:“商業銀行破產清算時,在支付清算費用、所欠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后,應當優先支付個人儲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兩者的規定不一致。在實踐中也難以基于物上請求權取回存款,因為取回是建立在原物存在的基礎上的,而貨幣是種類物,一旦混同,也很難區分你我,取回權難以實現。所以我國法律急需解決上位法規定所有權,下位法按債權原理處理的矛盾。
2. 成為WTO成員,我國急需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為了適應WTO的需要,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一系列的規章:2002年5月21日頒布了《商業銀行信息披露暫行辦法》,2002年9月18日頒布了《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加強了對商業銀行的監管力度。但是我國還缺乏存款保險制度,為了減少個別銀行由于管理不善引起擠兌風波而造成大范圍內的金融動蕩,我國需要存款保險制度,急需存款保險制度方面的立法。
參考文獻:
1.謝在全.民法物權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謝在全.民法物權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3.史尚寬.債權各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4.吳志攀.香港商業銀行與法律.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南京大學法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