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華宇集團對山西汽車工業集團實施資產重組,并確定了發展山西省重型汽車產業的決議。據華宇集團介紹,新產品研發已取得初步成果,車型設計及產品方案基本確定,新工廠的規劃及設計工作也已基本完成。

這讓記者聯想到近兩年來重型汽車市場出現的許多新面孔:生產農用車和輕型車的北汽福田、生產輕型車的江淮汽車廠、還有生產改裝車的湖北三環專用汽車公司,以及從生產摩托車和家電轉型的春蘭等等。
華宇集團稱,他們看重的是山西省在煤、焦炭、公路運輸等領域對重型汽車的需求。而中國重型車市場到底面臨什么樣的機遇?
重金屬搖滾
據華宇集團向記者提供的一份最新市場調研顯示:2004年重型汽車市場進入調整時期,中重型車市場份額繼續減少,載重15噸(含15噸)以上的重型車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和發展勢頭。預計2004年重型車仍將維持26萬輛左右的銷量,其中載重15噸以上的重型車預計將達到8萬輛左右(各主要廠家報的目標產銷量達到10萬輛),較2003年增長45%,占整個重型車市場的份額也將提高到30%左右。其中,在載重15噸以上的重型車中,牽引車、自卸車占80%以上,載貨車將逐步以二類底盤的形式轉向專用車。
華宇通過對國家宏觀經濟、政治政策(關稅及關稅壁壘、環保政策)進行充分分析,并結合現有的一些資料和數據,對2003-2010年的重型載貨車需求,和2003-2007年分車型需求進行了預測。
預計2003-2010年重型載貨車的需求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8.7%。2003年需求量達到了28.03萬輛,同比增長14.2%;2007年預計為49.22萬輛,同比增長17.3%;2010年將達到92.95萬輛,同比增長22.5%。
預計2003-2007年,普通重型載貨車、重型牽引車、重型自卸車和其他重型車的復合增長率分別為10.7%、24.1%、14.1%、23.7%。普通重型載貨車在所有重型車中的比重,將由2003年的49%降到2007年的41%左右;重型牽引車比重從2003年的18%增加到2007年的27%;重型自卸車維持28%-29%的比重。
從噸位情況看,15噸以下的重型車仍是市場主體,10-15噸及15噸以上的重型車將有較快發展。
同時,他們對一些主要用戶企業也做了調查,并得到許多來自用戶企業的需求反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信息:首先,噸位標定15噸以上、馬力240以上的車型較受歡迎。另外,許多的物流企業對于汽車生產廠的售后服務網點設置比較關心,因為現在一些主流廠家的保修期短,保修期內又以各種借口進行收費服務。對集體購買車輛的物流公司,如何保持車輛的異地維修是他們最關心的。還有的企業對于卡車配置舒適度和外觀設計也提出了要求,很多企業都表達了他們對進口車外觀的偏受。
盡管市場前景異常樂觀,但作為新生代的華宇卻頗感壓力,放眼望去,當前國內重卡市場早已盤踞著三大勢力 :第一勢力是一汽和東風,它們一直占據重卡市場份額的80%以上,但其產品主要在15噸以下,集中在8-10噸左右; 第二勢力是中國重汽、陜西重汽、重慶重汽、北汽福田,它們主要生產15噸以上的產品,占據這一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其中中國重汽是領跑者,2003年重汽突破重圍,產銷量各項主要指標增幅都超過60%。此外,還有湖北三環、春蘭汽車、德隆等新進入者,表現也頗為不俗;第三勢力就是跨國公司,他們在中國將主攻高端產品和大噸位產品。如沃爾沃帶來的FM系列卡車,其大噸位、大馬力的重卡技術正是東風與解放相對薄弱的環節,而其售價,也是中國重汽同噸位“斯太爾”產品的兩三倍。
而且受重型汽車市場發展前景的吸引,各大汽車廠家也都鉚足了勁,欲在中國重型汽車市場上分享這場盛宴。去年,中國重汽、陜西重汽、重慶重汽在不斷推出新產品參與市場競爭,提升產能的同時,已為2004年的產銷量定出了目標。據記者調查,中國重汽今年的目標為3.5萬量,陜西重汽目標為2萬量,都將比去年增長60%左右,重慶重汽今年的目標也不會低于2.5萬量。
在沃爾沃、戴姆勒-克萊斯勒股份公司,分別通過與中國重汽集團、福田汽車牽手的示范效應下,通用、五十鈴、現代、奔馳、雷諾也紛紛行動起來,與上汽集團、東風、一汽、北汽、江淮等各大汽車集團展開合資談判,搶占中國市場。
中卡沒落
與風起云涌的重型載貨汽車市場相比,中卡這兩年卻江河日下。
我國汽車工業起步于中型載貨汽車,以“解放”和“東風”為代表的民族品牌,至今依然領軍中國商用車市場。2003年上半年,東風中卡的市場份額是48.41%,解放中卡為28.24%,兩家的市場集中度為76.65%。
但從近4年載貨車市場總體看,由于重卡和輕卡市場需求的突然膨脹,中卡的市場份額逐年降低,確實是不容爭辯的事實。特別是重型車市場以大于60%以上的速度連續3年高增長,導致中卡在載貨車市場的份額不斷下降,從2000年到2003年,逐年降至25.37%、23.99%, 17.69%、11.52%。
進入2004年,國家治理卡車“大噸小標”風聲漸緊,這讓原本萎縮的中卡市場雪上加霜。 “大噸小標”行不通后,中卡跑長途的收益明顯比不上多拉快跑的重卡,在短途運輸上,中卡又不及輕卡機動靈活,處境確實十分尷尬。
業內人士指出:中卡以前之所以暢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噸小標”。標5噸的車子可以裝10噸甚至更多,現在形勢變了,但中卡的步子沒有跟上。中卡已不可能再依靠加固后橋、加高車廂的手法參與競爭了。
這多少有點自嘲的味道,但人們對中卡作為卡車陣營的絕對主力,當年那一派風光的日子還是很懷念,中卡能不能再出現新一輪市場需求?倘若有,需求格局又會怎樣?
有業內人士發現中卡市場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從前五位的排名變化看:2000年是東風、一汽、湖北專汽、三環十通、漢陽特汽;2003年上半年則演變成東風、一汽、陜汽、成都王牌、四川省公路機械廠。
這一變化透露出兩個重要信息:第一是中卡市場萎縮,但仍然有新的競爭對手出現,說明確實有競爭的市場空間,而且競爭依然殘酷;第二是2000年的中卡市場基本上是東部和西部交界的湖北省汽車企業引領市場,而到了2003 年上半年,陜、川等西部汽車企業有接過中卡市場接力棒的趨勢。這說明我國中卡技術存量,可能伴隨西部大開發而挺進大西北,或許誰抓住了西部市場,誰就能夠抓住中卡市場的脈搏。
輕卡成熟
與重卡市場的高調和中卡市場的衰敗相比,輕卡市場顯得愈加成熟。
2003年全國載貨汽車銷售121.1411萬輛,其中重型載貨車25.5755萬輛,同比增長4.3%;中型載貨車13. 6378萬輛,同比增長17.17%;輕型載貨車共完成銷售68.2078萬輛,同比增長25.93%,是載貨車中惟一保持快速增長的車型,對載貨車行業保持正增長起了決定性作用。
輕卡市場的競爭也逃不脫日趨激烈的競爭局面,據統計,在國內大大小小40多家企業的角逐中,真正具有實力爭霸的精英選手,僅有北汽、東風、江淮、江鈴、慶鈴、一汽紅塔、躍進等幾家制造商,其生產和銷量已占據輕卡行業80%的市場份額。其中2003年,僅江淮汽車JAC輕卡的銷量就超過5.5萬輛,比2002年增長45%以上,遠遠高于輕型車市場24%的平均增幅。由于目前輕卡90%為個人用戶購買,他們買車絕不僅作為生產工具,其代步功能、使用舒適性已逐漸被考慮其中。
據江淮汽車產品開發部高層介紹,在新一代的輕卡研發中,轎車化的內飾設計風格成為流行趨勢。業內人士認為,卡車轎車化是中國卡車今后發展的新趨向,也是汽車工業的又一場革命。
業內人士分析,輕卡未來幾年的最主要消費群體是廣大的農民,他們在滿足于吃飽穿暖的穩定生活后,希望能有新的作為,這一群體的消費增長將直接帶動經濟型輕卡的持續旺銷。